馬英九高舉「改革」大旗,推動證所稅,結果捅到國民黨的馬蜂窩,財政部長劉憶如下台,稅則版本反覆不定,如同兒戲,甚至被指控「抓小放大」。
有人感嘆大亨抗稅,為富不仁,要尋找台灣「巴菲特」,結果曾宣稱「血汗工廠不是壞事」的鉅富「應徵」,不但把股神、大慈善家巴菲特貶損一頓,還毫無法治觀念,要捐錢包養馬政府。
在美國鉅富中,巴菲特與川普是兩個極端:前者還住在一九六○年代的老屋,低調到好像是小城隨處可見的老人;後者張牙舞爪,整天油嘴滑舌,語不驚人死不休。
巴菲特沒有暴發戶的自我中心,反而能自省,要求稅制不能獨厚富人。他去年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文指出,他辦公室秘書的所得稅率,比他高一倍,很不公平,要求國會「別再溺愛富人」。
但要當台灣巴菲特的鉅富,卻無視納稅是國民的義務,稅制公平是政府必須追求的目標,荒唐的跟立法院長談條件:如果政府缺錢,他願意找富人捐獻,但不要再談證所稅。
富人樂捐包養馬政府,換取不課證所稅,真是民主法治時代的奇聞。王金平倒還沒有糊塗到「樂觀其成」的地步;但他此計不售,卻公開提議要前三百名首富分攤一百八十億的所謂「富人稅」,條件也是不徵證所稅。
巴菲特一本公平原則,無條件要求調高富人資本利得稅率;台灣巴菲特卻精打細算,要以捐小錢換取免證所稅;兩人居心完全不同。
台灣短線炒作的股民多,對馬英九有錯誤的期待,現在看到他猛衝證所稅,惡夢初醒,急起對抗,形成混戰,馬英九的獨裁正受國民黨基本盤嚴厲挑戰。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