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 - 資深新聞工作者

「兩德」經驗不是「一中」

Posted at — Sep 14, 2010

李登輝總統對德國之音記者提出「兩岸」應該是國與國關係,或特殊國與國關係的主張,即使法理基礎有瑕疵,但目標與邏輯都很明確;馬英九對德國訪客談借重「兩德」經驗,作「兩岸」關係參考,卻不知所云。

德國戰敗被盟軍佔領,強行一分為二,成為典型的分裂國家,但台灣是由大清帝國割讓給日本,再由日本依舊金山和約規定放棄的領土,在法律上既不屬中國,當然並非從中國「分裂」出來。

因為法理與事實的基礎不同,兩德關係唯一值得取法的是兩德各以主權獨立國家地位和平共存,兩國均加入聯合國,但雙方保持特殊國與國關係。

就此而言,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關係已經是讓步,它隱含「兩個中國」和雙方未來以和平手段,合併成一個中國的可能性。但李登輝的務實主張,卻分別被中國和國民黨權貴痛批為「獨台」與「台獨」。

國民黨權貴既不認同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也不主張台灣與中國保持特殊國與國關係,那麼剩下的兩德經驗只有德國「統一」,但這種經驗對台灣絕不可取。

德國被迫分裂,依賴蘇聯的東德共黨政權不願統一,這個問題到蘇聯體制瓦解才解決,東德人民以選票決定併入民主體制的西德,回復一個德國。

「兩岸」不但大小、人口不成比例,而且中國共黨專制企圖併吞民主的台灣,與東德人民欣然接受西德民主體制背道而行。但即使中共體制崩潰,中國人民也不會「公投」併入台灣民主體制;即使願併入台灣,已證明無能的國民黨權貴,也沒有能力治理。

馬英九既不主張台灣主權國家地位,也不敢主張「兩岸」屬特殊國與國關係,卻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主張「終極統一」,如此空言「兩」德經驗,反更像在配合中國的野心,要把民主的台灣併入雜種共產體制的中國。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