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馬迷哀怨對馬英九「沒有感覺了」,這話證實一個公開的秘密:二○○八年的大選,有很多選民,特別是女性,是「跟著感覺走」,選的是「臉蛋」。
民主政治人手一票,要跟著感覺走,或跟著理性走,那是個人選擇的自由。跟著感覺走,最隨興,不必花腦筋,即使已成熟的美國民主,仍有人在選個人魅力。但在電視和廣告時代,候選人被當商品包裝行銷,憑感覺便有高風險。
民主越成熟,以理性選擇的比率越高。美國兩黨政治有一條鐵律:申請失業救濟的人排長龍,執政黨就要倒楣。選民以荷包盈虛決定態度,勇於懲罰無能的執政黨。
台灣被黨國體制壓制逾半世紀,政客、商人、軍公教官僚,要升官發財,唯一選擇是加入國民黨,它不但有國庫通黨庫,用不完的錢,也有各色各樣的人,選舉買票成風,派系分贓成習,選民被腐化,正義感消失,任它再腐敗、無能也是一黨獨大。
但看最近兩次選舉,台灣選民正義感已在恢復,理性選擇浮現,馬政府完全執政卻完全無能、完全白賊、完全背信、人民失業、貧富差距嚴重的不公不義,讓選民看不下去,要以主人身分,用選票嚴懲執政的國民黨。
只有選民睜開眼睛,做理性與正義的選擇,教訓無能的政府,民主政治才能進入良性競爭,展現民主體制的優勢。
馬迷對馬英九,如果因為打開包裝,看破手腳,而失去「感覺」,那倒很正常,十幾年前流行的順口溜,就有一句諷刺老夫老妻的「感覺」:握著老婆的手,好像左手握右手,一點感覺都沒有!
但「冷感」之後,如因老漢重新包裝,登門噓寒問暖,「感覺又回來了」,那未免太自我中心,自作多情。馬迷應該操心的是,他們的偶像既無能,又孤傲成性,引起更多選民憤怒,對他「一點信任都沒有!」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