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總統出生地是香港;新行政院長上任前夕「利用週末」急奔香港,「考察土石流」、相命及會晤港區中國統戰老大;參與國際組織不再提案入聯。這些政治「八字」一攤,不需要「鐵板神算」便可斷言馬政府「力推」的是台灣的香港化。
吳敦義已經講白了,「與其衝撞不能加入的聯合國,造成兩岸關係的不和諧,不如以彈性務實的態度,試著加入實用的專門組織。」他舉出的例子是國際民航組織ICAO及世界氣象組織WMO。
外交部說這是「有意義」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活動」,意思是「不可能申請當會員國」,只充當觀察員或「其他身分」。
話說得動聽,卻包不住自我矮化與香港化的用心。申請加入聯合國的意義,遠超過參加專門機構「活動」。面對欠缺邦交國及中國的否決權,要加入聯合國似不可能,但這是主權國家的權利。中國主張台灣是它的一部分;台灣以申請加入聯合國表達主權獨立國家的主張,這是雙方的基本分歧,應彼此尊重,絕非什麼「衝撞」。
如果申請加入ICAO為會員國,那也有宣示台灣主權國家的意義,因為ICAO會員是以國家為單位,但外交部先排除這種可能,而以「務實」之名要考慮「觀察員或其他身分」,而且不可能用「正式國號」。
參加WMO可能性較高,但矮化的機遇更大。這個組織有一百八十二個「國家」會員,六個「領地」(Territories)會員,而中國香港及中國澳門都是領地會員。加上「中國台北」或「中華台北」,台灣便與「港、澳」齊觀,形成惡例。
照吳敦義的「兩岸和諧」論,台灣凡事不能拂逆中國,不能有任何不合中國立場的主張;這種「和諧」是自我否定、香港化的和諧。不能參加這些組織並無損國家生存,自我矮化去參與活動,卻有喪權亡國之禍,那絕非「有意義」參與。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