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兩巨頭為族群問題各開藥方,馬英九認為要解決問題,「只有一條路,那就是愛,就是透過寬容與尊重。」吳伯雄則以自己家庭各族皆備,「證明」台灣族群並無問題,是有心人炒作。馬言不務正業,抓錯藥;吳說比於不倫,諱疾忌醫。
「愛」是私人感情,不能強求。非親非故,萍水相逢,法律只能規範不侵犯別人,不能強求「愛」別人。如果只勸「愛」就可以解決問題,馬英九應該改行當牧師;如果自家和諧便可論定社會沒有問題,吳伯雄未免太不誠實。
馬英九以「愛」為綱,是看錯病,開錯藥方。「范蘭欽」案之病在渲染偏激的少數族群優越感、仇恨與歧視其他族群,不但道德上應受譴責,法律也應禁止。
有族群問題的社會,通常是少數族群受歧視,公義未伸。國民黨佔領台灣,以戒嚴高壓統治,造成許多不公不義,各族群都受其害,但受害最深、受不公平待遇最甚的是多數族群的台灣人。不經民主程序,少數統治多數是台灣族群問題的病源。
「二二八」無疑是癥結,而國民黨強行灌輸中國「 民族主義」,壓制台灣語言、文化、歷史; 台灣人機會、社福不公平,建設重北輕南,多數族群反受歧視,自然積怨。如此惡政久而久之也養成「范蘭欽族」,自認高人一等,不但侮辱台灣,還要強迫台灣人跟他們去「愛」中國。
台灣與美國的種族問題不同,病源則一:社會不公平。美國獨立宣言聲明「人生而平等」,但種族問題直到民權立法,禁止種族、性別歧視之後才見大幅緩和。吳伯雄自己「家齊」,便誤以為天下太平,只證明他不肯正視問題:如果他的福佬媳婦被他歧視,他家族的「和諧」恐怕也難保。
有公權力的國家元首,正業不只是勸「愛」。公平與公義未建立,歧視不禁止,社會不可能和諧,美國如此,台灣也如此。
(作者王景弘,資深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