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 - 資深新聞工作者

「終統」與所謂「一個中國」政策

Posted at — Dec 2, 2006

「終統」與所謂「一個中國」政策 王景弘

當前東亞穩定與和平的關鍵是「一個中國」問題。中國炮製所謂「一 個中國」原則,作為它併吞台灣的政治圈套,國際社會無視現實,屈 從中國無理要求,而執行含義各別的「一個中國」政策,嚴重危害台 灣利益與民主發展。

事實很明顯,指控台灣挑戰「一個中國」原則會危害地區和平與穩定 ,乃是中國以武力威脅台灣的用語。台海「危機」是中國霸權野心製 造的問題,而不是台灣的問題。

但因為中國挾其國際地位,長期作誤導性宣傳,和脅迫國際社會屈從 ,多數國家以承諾「一個中國」政策作為與中國建交的條件。中國則 任意將所謂「一個中國」政策解釋為台灣不是一個國家,而只是中國 領土的一部份。

中國的策略在迫國際社會接受「一個中國」政策,作為它對台灣主權 要求的根據。它要以國際社會的政治決定,來掩飾它對台灣的主權主 張缺乏國際法基礎。

國際社會的主要國家均洞悉中國的圖謀,美、日在政策上都有保留, 拒不承認中國擁有台灣主權,為台灣未來地位留下迴旋的空間。但因 為台灣民主化之前,國民黨威權統治的荒謬政策,造成極大混淆,致 國際間對台灣民主體制不知尊重,台灣仍有人對民主不知珍惜。

國民黨政府奉第二次世界大戰盟國最高統帥部之命,佔領台灣,在一 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之後,擅自將台灣納為其一省。之後,國共 內戰,國民黨政府失敗,流亡台灣。

國民黨政府所佔領之台灣、澎湖尚未經國際條約決定歸屬,它既不願 實行民主,便採取戒嚴統治,宣稱台灣已歸中國所有,它以中國唯一 合法政府自居,佔領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競爭中國代表權。

國共之間的惡鬥,突出中國的「代表權」問題,而掩蓋雙方都不願國 際社會及台灣人民瞭解的台灣「主權」問題。

中國「代表權」與台灣「主權」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問題。國民黨的殖 民統治沒有正當性,因此禁止討論台灣主權問題,在對內、對外教育 和宣傳,都把台灣「歸還中國」當作事實。它把依盟國命令佔領的台 灣當作與中共政權競爭中國「合法政府」、「代表權」的賭本。

一九七一年,國民黨政府在「中國代表權」惡鬥中失敗,卻不肯放棄 錯誤的一個中國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則以國際社會承認其為代表中 國之唯一合法政府為由,進一步要索取台灣主權。

國民黨政府「寧為玉碎,毋為瓦全」的荒謬主張,使「一個中國」概 念殘留國際社會。國民黨政府對內灌輸大中國主義,也在台灣普遍留 下「統一」的宿命論。

國際社會的「一個中國」思考,及台灣在國民黨愚民政策下產生的「 統一」宿命論,對台灣發展為一個正常國家,造成嚴重障礙。要保障 台灣主權國家地位和地區穩定,必需在國內外揭露「一個中國」政策 的謬誤和對台灣主權的威脅,促國際社會承認台灣現狀是獨立國家。

衝擊「一個中國」政策會有爭議,但為台灣主權獨立卻不能不做。李 登輝總統所設的專案小組,一九九九年提出台灣法律地位報告,將台 灣與中國定位為「特殊國與國關係」,建議修憲,逐步廢除國統綱領 ,也建議不再使用「一個中國」、「一個中國是中華民國」、「一個 分治的中國」、「一個國家兩個政府」、「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及 「台灣是中國一部份,大陸也是中國一部份」這些用詞。

李登輝總統依此研究提出的「兩國論」,首次直接衝擊北京的「一個 中國」原則,和國際社會的一個中國政策。美國及中國政府均有強烈 反應,但也有美國國會議員認為李登輝已戳破「一個中國」的神話, 美國應務實的檢討「一個中國」政策。

本文將就「兩國論」,「一邊一國」和「終統」三次對「一個中國」 原則及政策的衝擊和中國的反應進行比較分析,並提出台灣推動國際 社會檢討「一個中國」政策的可行措施。

一、「台灣主權」:法理、事實和政治層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對台灣及澎湖擁有主權,但它的主張既缺乏事實 ,也缺乏有力的法律基礎,因此,它特別著力於政治壓力,以謀國際 社會承認其主張。

北京的立場有幾個基本論述:第一,它聲稱「台灣自古就屬於中國」 。此項論述最缺乏現代國家、民主和國際法的觀念。如果以歷史界定 領土所有,則義大利可以要求羅馬帝國時代橫跨歐亞的土地,蒙古可 以要求中國的土地,而中國也可以要求俄羅斯的廣大土地。

第二,在法理層次上它以「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及日本接 受兩項宣言的條件投降,作為它對台灣主權的依據。但它絕口不提終 戰最後協議的舊金山和約,日本只宣佈「放棄」對台、澎主權,而未 提讓渡給任何國家。

第三,在事實層面,北京承認目前「中國尚未統一」,但「台灣屬於 中國領土,台灣主權屬於中國」。如此論述與事實及法理均不符。

第四,為彌補其法理及事實上的脆弱,中國宣稱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均 遵行「一個中國」原則,採取「一個中國」政策,「認知台灣是中國 一部份」。

第五,因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在一九 四九年「繼承」中華民國成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對 台灣擁有主權。

如此論述,把中國擁有台灣主權當作定論,再以「繼承」的理論,主 張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擁有主權。國民黨執政時,既諱言舊金山和 約規定,又無法否定其「中國政府」地位被中共政權繼承的事實,致 造成台灣「屬中國所有」的錯誤印象。

北京的主張,需要一個前提:它在一九四九年所繼承認的中華民國對 台灣擁有主權。但這個前提並不能成立,因為當時對日和約未定,中 華民國政府對台灣仍只居佔領地位,並未擁有主權。一九五一年舊金 山和約,國、共兩政府均未被邀參加,和約也只規定日本宣佈放棄對 台、澎主權。

一九七一年,尼克森責成國務院法律顧問處提出台灣法律地位報告, 這些國際法專家提出的結論是「台灣法律地位未定」,而國務院官員 也向尼克森獻策,處理外交轉向,不要談台灣法律地位問題,只把它 當政治問題,但應避免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否則美國便失去保障 台灣安全的法理立場。

尼克森一九七二年訪問北京,與中國總理周恩來會談,便稱如果他控 制得住官僚體系,以後不會再有「台灣法律地位未定」的聲明出現。 這句話証明他缺少法理,要以政治裁決,壓制法理上的結論。

尼克森不顧法理,國民黨政府死抱「法統」思考,遂使尼克森得以在 上海公報得以「兩岸中國人」都主張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一部 份的模糊措詞,應付台灣主權問題。

經過民主化之後,「中華民國」的意涵與一九四五年,一九四九年或 一九九六年以前的中華民國已截然不同。在實質及政策意義上,一九 九六年以前的中華民國,已經被以台灣為領土及主體的中華民國所取 代。依聯合國憲章精神及民主潮流,日本在舊金山和約放棄的台灣主 權,由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所接收和擁有。

二、中國對「兩國論」、「一邊一國」及「終統」的回應

強行把台灣視為中國一部份,不但不合事實與法理,而且在所謂「中 國代表權」之爭失敗後,台灣有被中共政權併吞的危險。但不肯還政 於民的舊國民黨政權,既不能接受「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也 不能向北京投降,只有坐視「中華民國」國際地位日益惡化,台灣地 位日益危殆。

這種局面直到蔣經國總統去世,李登輝出任總統後才開始改變。李登 輝雖然仍在國民黨架構下統治台灣,但他領導國民黨及「中華民國」 本土化。他初期的論述,表面上是要「統一」,「反台獨」,實際上 是尋求「兩個中國」,因此,中共政權批評他是「獨台」。

(一) 「兩國論」

一九九九年,李登輝總統對德國記者提出台灣與中國應該是「國與國 」關係,或「特殊國與國關係」。雖然李登輝過去強調「中華民國在 台灣」是主權國家,但「兩國論」的提出,對北京的「一個中國」原 則,及美國虛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直接的否定。

「兩國論」出籠,中共台辦及國台辦發言人發表聲明,重申中國對台 灣的主權主張:「雖然台海兩岸尚未統一,台灣屬中國一部份的地位 未變,中國擁有台灣主權也未變。」並稱這是「世界大部份國家」所 承認的事實。聲明「嚴正警告」台灣「分裂勢力」懸崖勒馬,但也表 示北京要繼續推動「祖國和平統一」。

北京外交部發言人章啟月指控李登輝談話是「全面否定及嚴重挑釁」 普遍承認的一個中國原則,「企圖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中台辦 兼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出面,照唸所謂「一中原則」的舊三句,「中國 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一部份,中國的主權與領土不可分割」,並稱 「中國」已取得外交活動的重要進展,在國際社會保障「一個中國」 原則。

中國因應「兩國論」的層級,在九天後提高到國家主席江澤民。在中 國運作下,美國總統柯林頓打電話給江澤民,「重申美國一個中國政 策」的承諾。江澤民則利用新華社報導,重提他的「舊三句」,不承 諾放棄使用武力,及要求柯林頓堅持信守「三公報」及公開重申「三 不」。

中國媒體還特別指出美國對「兩國論」的提出「事前並不知情」。中 國顯然耽心美國授意台灣公開放棄「一個中國」,為華府中國政策的 改變鋪路。

(二) 「一邊一國」

二00二年八月三日,陳水扁總統對在東京舉行的世界台灣人大會, 以視訊發表演說,指出「台灣與中國,一邊一國」,台灣要走自己的 路,以公投決定台灣前途與命運。這是民進黨執政後,首次明確、直 接的挑戰「一個中國」原則。

八月五日新華社發表中台辦與國台辦發言人的聲明,批判陳水扁的談 話與李登輝的「兩國論」如出一轍,是對「中國人民,包括台灣同胞 在內,及國際公認一個中國原則的公然挑釁。」

中國的聲明並引用陳水扁總統的「四不一沒有」保証,認為「一邊一 國」之說「証明」這項保証是對台灣人民與全世界的欺騙。

聲明首次用所謂「新三句」,以示其態度的「溫和」:「世界上只有 一個中國,大陸與台灣都是中國的一部份,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不 容分割。」

聲明除間接威脅此說「會給台灣帶來災難」外,還「嚴正警告台灣分 裂份子不要錯估情勢,懸崖勒馬,停止一切分裂活動」,「我們不容 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

對「一邊一國」的回應,最高層級到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他九月八 日巡視福建,對「一邊一國」提出批判,口徑與國台辦聲明一致,指 此說與「兩國論」如出一轍,是對中國人民與國際公認「一個中國」 原則的公然挑釁。他表明北京要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促成早日「三通」。

(三) 「終統」

嚴格言之,「兩國論」只是一種建議,一種構想,就如「一國兩制」 只是中國提出的建議,成不成要雙方同意。「兩國論」之提出,可視 為對柯林頓一九九八年所謂「三不」聲明的回應。「一邊一國」也只 限於演說的修辭,並沒有具體行動。

二00六年「終統」雖然只是讓已停止運作,也不適用的怪物「終結 」,但畢竟還有行政手續,具象徵性意義。中國的回應較緊張和全面 ,但也較依靠美國約束台灣。

二月二十八日,中台辦與國台辦發表聲明,中國的反應定調:它指陳 水扁的決定已引起「兩岸同胞強烈反對,國際社會一片譴責」,指此 決定只是「騙術」,「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聲明稱,中國當前最重要和最緊迫的任務是要「堅決反對和制止陳水 扁通過憲改進行台灣法理台獨」。它強調要爭取「和平統一前景,但 是更堅決反對台獨,絕不允許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 把台灣從祖國分割出去。」

同一天,政協主席賈慶林用同樣口徑批判終統,宣稱這是陳水扁在推 翻「四不一沒有」承諾上邁出危險的一步。他同樣認定「堅決反對和 制止法理台獨是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

三月一日,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自己跳上火線,在會晤瑞士國防部長 史密特時,指控「台灣當局」不顧「島內外強烈反對,一意孤行終統 」,是對「國際社會普遍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的嚴重挑釁」,是「走 向台獨路上邁出危險的一步」。他重申中國要爭取和平統一,但「絕 不允許把台灣從祖國分裂出去。」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除打電話給德國總理莫克爾,取得德國重申「一個 中國」政策保証外,三月五日出面講了與胡錦濤同一口徑的話。外交 部長李肇星則脫離聲明的包裝,以街頭流氓語言批判。

整體來看,中國對終統的反應有幾個特色:第一,反應的層級升高到 國家主席層次,而且是主動反應,不像江澤民對兩國論的反應以被動 形式出現。

第二,反應調門降低,未再作「嚴正警告」之類的直接威脅,而側重 於強調最重要與最迫切任務是堅決反對「台灣法理獨立」。換言之, 台灣與美國處理終統既有諒解,中國再強硬無益,只有把防衛線拉到 「法理獨立」,並先把憲改定位為法理獨立。

第三,它承認台灣並未被它「統一」,但已不提「三句」定位,而直 接把台灣說成是它的一部份,重點在反對把台灣「從祖國分割出去」 ,也即所謂「反獨」。

第四,中國動員各國發表聲明,重申「一個中國」政策未變,再加泛 藍的喧囂,使中國官方得以宣傳「終統」的決定受到「兩岸同胞反對 ,國際社會一片譴責。」

三、中國圖謀台灣主權之策略

中國謀台的武嚇策略,在一九九六年飛彈危機達最高潮,現仍繼續增 加飛彈及軍事佈署,但武嚇已失去彈性與效用。飛彈「試射」的手法 已用過,再試射只有反效果,並引來國際社會,特別是美、日的反彈 與干預。當前中國所處的環境並不容它升高到真正使用武力。

因此,北京的最有利策略在政治、外交與統戰。第一,它要在國際社 會保住「一個中國」政策不崩盤,以此剝奪台灣的正常國家地位,乃 至以政治手段取得台灣主權。

第二,它畫定紅線,把台灣民主、憲政改革定位為「法理台獨」,堅 決反對。此即要求國際社會不能把台灣現狀視為國家,同時也要國際 社會不容許台灣建構更符合正常國家的條件。

第三,中國飛彈試射既無法制止台灣的正常建國活動,便把約束台灣 的工作,寄望於主張台海維持「現狀」的美國。

第四,藉美國約束台灣的同時,北京利用泛藍、統派媒體及台商對執 政黨進行惡鬥,寄望他們贏取政權,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接受中國併 吞,或至少阻止台灣走向正常國家。

國民黨的黨國體制,對台灣缺乏統治的合法性,對外與中華人民共和 國進行中國代表權之爭,使台灣受困於「一個中國」圈套,而未能建 立正常主權國家。

國民黨混淆概念,宣稱所謂「一個中國即中國民國」,實際上「中華 民國」是一個「政府」,並不是一個「國家」。「中華民國」代表「 中國」的身分在一九四九年已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取代。在台灣的「 中華民國」,不論是事實或法理,都不能代表中國。

因為黨國體制的錯誤「法統」觀念,不敢談台灣法理地位,也不敢談 「中華民國」的意涵,只知灌輸大中國主義愚民政策,和默認「一個 中國」的概念,致使台灣在國際社會被孤立,台灣人民不知當家作主 ,台灣終將被中國併吞的宿命論彌漫。

四、台灣因應之道

要突破國民黨造成的困境,台灣最核心的問題在打破「一個中國」迷 思:對外促使國際社會重新檢討錯誤的「一個中國」政策,對內喚醒 民眾,改變錯誤、非民主、被併吞之「統一」宿命論。

國民黨不敢談台灣法理地位,中國不敢談台灣法理地位,美國不願談 台灣法理地位,而李登輝前總統的「兩國論」,陳水扁總統的「一邊 一國」及「終統」會引起國際震撼,原因也在這些反映真正法理、事 實和台灣大多數人民願望的立論,衝擊國際社會「一個中國」政策的 基礎。

「兩國論」一發表,美國政府企圖迫李總統「收回」,但國會參院外 交委員會主席霍姆斯卻高度讚賞,他認為李總統的聲明「為美國對中 國及台灣政策多年被困於時代錯誤的一個中國政策,提供解脫的機會 」。眾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主席吉爾曼也致函柯林頓總統,指出把北京 當作是包括台灣在內的「一個中國」之首都,乃是錯誤的認知。

繼二00二年陳水扁總統提出「一邊一國」之後,華府保守派智庫傳 統基金會在二00四年初推出「重估一個中國政策」文集,以國務院 一九七一年的「台灣法律地位」研究報告列為首篇,論述「一個中國 」政策不合事實、法理和美國利益。

二00四年,「美中經濟及安全委員會」向國會提出的報告,建議行 政部門及國會重新檢視「一個中國」政策,因為中國和台灣的實際狀 況已改變。

委員會建議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成敗得失,和繼續維持此政策的可 行性加以檢討,並研究如何協助台灣突破在國際社會所受到中國的封 鎖。

「美中」委員會重新檢討「一個中國」政策的建議,在陳水扁總統決 定「終統」後,得到華盛頓時報記者葛茲 Bill Gerth 的引用。葛茲 提到中國駐美大使周文仲二月八日便寫信給美國國會議員,要求他們 反對陳總統的聲明和「反對台獨」。

「終統」決定一經宣佈,雖然美國國會台灣聯線議員多位發言支持, 但參院國防委員會主席華納,及眾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李 奇則有負面談話。如此言論,如因本身或選區利益考慮,台灣可能難 以影響,但如屬瞭解不夠,則台灣政府與民間宜更加努力。

台灣政府及民間對打破「一個中國」枷鎖,應更加積極,並協調、分 工。這不只是對外,也包括對內,因為要對付「一個中國」必需打「 民主」牌,也需要取得多數人的覺醒與支持。

(一) 對內方面

  1. 透過教育、社會教育及政治人物、意見領袖的談話、出版專書, 不斷說明台灣主權在法理上及事實上都不屬於「中國」,而是屬於 於台灣人民。台灣是台灣人民自己組成的獨立國家。

  2. 界定台灣的「現狀」就是獨立主權國家,與中國並沒有隸屬關係 ,沒有「統一」的責任,也沒有「從中國分離出去」的問題。

  3. 憲政改革尚無法達到改國號及界定領土的共識,陳總統也有不推 動此項變革之承諾,要達成此目標仍有困難,但此事仍可由民間團體 提議入憲,表示這是台灣人民的權利,即使不成,維持現行國號,則 過程與形式也更符合制憲之精神。

  4. 由政府或民間提案,把台灣主權國家現狀的改變,需經台灣人民 公投決定列入憲法新增條款。

(二) 對外方面

  1. 透過政府、民間文宣、交流、出版對國際社會,特別是政治人物 、文化界、輿論界說明台灣在法理上不屬於中國,在事實和法理上都 已經演變成一個現代民主國家。

  2. 為保持地區和平與穩定,國際社會應承認台灣為主權國家的現狀 ,尊重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自由選擇的權利,不應屈從中國威脅而孤 立台灣,或以台灣未達「法理獨立」而拒絕承認,卻又限制台灣進行 制憲。

  3. 多數國家並未承認台灣主權歸中國所有,其所謂「一個中國」政 策是牽就中國霸權的權宜措施,因此,維持穩定現狀與地區均勢的最 佳選擇是國際社會揚棄「一個中國」政策,承認台灣現狀已是一個主 權獨立國家。

  4. 由政府準備論述台灣主權問題之說帖、專書,協調民間團體分送 國際社會,包括聯合國會員國代表團、各國政要、輿論、學界人士。 也可由政府購置英文有關台灣法律地位及批判「一個中國」政策之著 述,分贈國際社會竟見領袖。

  5. 責成駐外代表對駐在國朝野說明台灣民主演變、法理地位和政府 立場,此項工作以針對民主國家及當年只聲明「注意到」北京之「一 個中國立場」的國家重點。

  6. 成立民間或半官方性質之「對外關係協會」,結合學界專家,特 別是旅居海外之台僑為成員,提供資訊、文宣材料,俾對外介紹台灣 法理地位和獨立現狀。

五、結語

中國在國際間因應「終統」的作為,顯示中國最耽心「一個中國」政 策崩盤。「一個中國」政策既屬在中國脅迫,和國民黨錯誤政策下的 權宜產物,並非永遠不可變。

台灣實行民主,在法理和事實上皆非中國一部份,執政黨既否定台灣 被中國並吞當宿命,國際社會基於民主、正義、事實與利益,自應改 變過時、錯誤的「一個中國」政策。

中國進行外交動員,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總理溫家寶,駐聯合國大 使王光亞和駐外使節都投入反「終統」,重點都在保住「一個中國」 政策未變。

新華社報導重申「一個中國」政策的國家,主要還是中國的死黨,而 且有很多是亞、非地區的小國家和非民主國家。

動向最受中國關注的美國,只以國務院發言人書面聲明的層級應付, 並未如「兩國論」時,由柯林頓自己打電話給江澤民重申保証,且強 調美國事先不知情。

新華社雖引述不具名的日本外務省官員談話,表示日本「一個中國」 政策未變,但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卻在國會直稱台灣是與日本有共同價 值觀的民主國家。

麻生談話適在「終統」之後,使中國更加緊張,立即提出嚴重抗議。 但日本一直未由高級官員出面保証日本政策未變,反而稱日本對「終 統」的作法「理解」。「終統」似對日本的「一個中國」政策開始發 生微妙影響。

「終統」是解脫「一中」圈套的正確一步。中國炮製「反分裂法」, 對台灣主權進行法律併吞,正好給台灣宣傳台灣法理上絕非中國所有 的理由。只要政府與民間協調努力,「終統」應可作為促使國際社會 重估「一個中國」政策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