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 - 資深新聞工作者

積極有效管理與中國交流

Posted at — Jan 25, 2006

積極有效管理與中國交流 王景弘

陳水扁總統元旦文告,把台灣與中國交流指導原則的定性詞調換,變 成「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對「管理」與「開放」兩個限定詞的改 變,引起一些海闊天空,不著邊際的批判和讚賞。

批判者認為這是對中國投資、貿易,乃至對與中國「關係」的緊縮, 對台灣不利。讚賞者認為原有說法只重開放,忽略管理,造成政策失 衡,台灣失血,國家安全受威脅。

嚴格來說,文告的新提法,和兩派的立論,都有缺失。文告用「積極 」管理,而沒有提出具體辦法,則積極只是一種「態度」。與中國交 流事關國家安全,其管理不但應該「積極」,而且應該「有效」,不 容閃失。

但即使是管理的態度積極,並要求實效,這話仍太空洞。如此政策宣 示,只証明政府施政仍停留在蔣介石時代,總統只提口號,官僚體系 再去作文章。威權體制可以如此,沒有人敢異議,但民主體制運作, 如果不先備妥整套策略,口號被無理批鬥,政府無以辯解,只會無疾 終。

美國政治也有口號,但美國總統提出的口號,是對一些具體政策的總 稱,並不是空洞的佳句。美國總統發表重要政策演說,白宮一定配以 背景性的事實資料,說明新措施的內容,為什麼採取新措施,與原有 措施差別何在,希望達到什麼目的,會影響什麼行業。

只有把這些問題具體回答,政府才能取得主動,並為政策辯護。經濟 學上所謂「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政府任何政策不可能使每一個人 都受益,或沒有任何人需要付出代價。政府要採取新措施,自然有其 考量,應向人民說明,反對黨要批評也就不能亂打高空。

不論是舊有的「有效管理,積極開放」,或新的「積極管理,有效開 放」,在政府職責與對中國關係問題都易陷入迷思,誤導政策的討論 。這兩句話跳不出文字對仗,或政治上的「平衡」意義,但卻使台灣 本土意識受到不利的干擾。

民主法治國家,不論主張政府多管事的大政府主義,或政府少管事的 小政府主義,政府職責還在「管理」。不在政府依法管理下的行為、 活動,本來就是開放。中國的國家目標是併吞台灣,奪取台灣人民對 台灣的主權,與這種國家交流,重點更應在「管理」,這種必要的管 理,可能使一些人「不方便」,或限制一些人賺錢的機會,但這是保 障台灣主權地位與自由民主所必需付出的代價。

在威權統治時代,無條件支持蔣家「三不」政策的台灣媒體,現在國 民黨垮台,就成為「統媒」,鼓吹接受「一個中國」,使北京不勞而 獲台灣人民交出的主權,他們無視於中國把所謂「三通、直航」當作 併吞台灣主權之手段,而主張台灣把「開放」當目的,不加限制,不 加管理。

中國把與台灣交流當手段,國親兩黨把與中國交流當目的,裏應外合 ,台灣被中國所制,受中國併吞的危險便日增。為保障台灣主權國家 地位,放棄與中共爭「中國合法政府」地位的愚民政策,從李登輝以 來的本土政權,便改變思考,把與中國的交流當手段,這是泛綠與泛 藍態度的基本差別。

中國以其幾乎取之不盡的廉價勞工,和不顧農民生計濫徵土地,來吸 引包括台灣在內的外資及技術。在所謂「全球化」的趨勢下,資本家 尋求廉價勞力與土地,以降低生產成本,中國願受資本主義剝削,自 然有其競爭力的優勢。台灣外銷型經濟和受地緣及語文影響,自不免 受中國廉價勞力與土地的吸引。

中國樂意優待台商,因為台商在中國創造許多就業機會,也替中國賺 取大量外匯,但中國並不以此為滿足,它還要利用台商掏空台灣經濟 ,造成台灣經濟對中國的依賴,來達到它逼台灣投降的目的。

在所謂「全球化」和中國勞力、土地便宜的衝擊下,台灣產業、資金 有外移中國的壓力,在某種程度下,這種外移可解決台灣部份產業所 面臨的競爭問題。不負責任的在野黨政客可以聲嘶力竭主張無限制的 開放、「直航」以討好部份選民,但負責任的政府必需保障國家全安 與全民利益,包括人民就業機會和投資人的權益。

擁抱台灣主體的本土政權,只能把與中國交流當手段,利用交流來緩 和台海情勢,保障國家安全,也利用交流促進彼此有利的經濟發展, 這種交流必需節制,也就是需要積極有效的管理。

以美國而言,美、中有正常外交關係,中國對美國安全並不構成立即 威脅,但美國與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並非毫無限制,而且也 把它當促成中國和平演變的重要手段。為國家安全,美國嚴格管制軍 用、軍民兩用尖端科技輸售中國,美國政府要求在中國投資的美商顧 及人權,不能有腐化、行賄不當行為,違規被查獲,立予嚴厲處罰。

中國對台灣有併吞的敵意,而台灣也沒有美國的經濟實力,與中國交 流的管理更應嚴格。台灣經濟過度依賴中國,對台灣國家安全、台灣 發展前景和台灣投資人利益,都構成威脅。不論統派媒體和中國宣傳 工具如何美化中國的「和平」誠意,它的目標還是併吞台灣。不論這 些媒體如何美化中國沿海城市的發展,中國改革的成敗,政權的穩定 仍在未定之天。

實際上,看台灣統派媒體與美國媒體有關中國新聞的報導,讀者看到 兩個截然不同的「中國」:一個被美化卻腐化的城市中國,一個是抗 議、暴動頻傳的農村中國。台灣統媒宣傳的是上海、北京、廣州、深 圳、寧波這些城市表面硬體建設及物質享受,而美國媒體注意的是中 國發展造成的嚴重貧富差距,和農村受幹部腐化、官商勾結強暴徵地 及污染,投訴無門而引起的示威與抗暴。這兩個中國與中共以農民革 命打倒蔣介石政權,令人有似曾相識之感。

台商集中在光鮮的城市,而中國媒體對農村的暴動消息全面封殺,他 們未必瞭解如此政局的風險。台灣與中國沒有正常關係,而中國本身 制度不健全,台灣政府對在中國經營的台灣公司營運並無法監督,這 種法律三不管地帶,容易出現欺詐,使台灣持股的投資人受到損害。

作為負責任的政府,陳總統和蘇貞昌內閣,應該在「積極有效管理」 的標題下,提出具體措施,詳加說明,嚴加執行。台海的「僵局」和 「問題」,並不是單方面所能「打破」或「解決」,只需要善加「管 理」。台灣上上之策在積極有效的管理與中國交流,分散風險,保障 台灣主權國家地位,維護台商及台灣投資人權益,以待中國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