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主突圍—從綺色佳到華府漫長路 王景弘
李登輝總統在一九九五年重返綺色佳,與康乃爾大學校友團聚,有記 者問他:「李總統,您什麼時候到華府? 」誰都沒料到,在地理上, 綺色佳到華府不過九個小時車程,在政治上,李總統從綺色佳到華府 卻走了十年。
十年漫長歲月,反映美國與台灣關係的曲折前進。從綺色佳到華府, 相隔十年,前者是歷史性的破冰旅程,後者是美台關係正常化的前進 一步。雖然兩次旅程時空環境有別,但其意義前後輝映:高舉民主大 旗,為台灣突圍。
兩次旅程,李總統都在宣揚主權在民,台灣的民主成就,台灣的主體 性和參加國際組織的願望。如此事實陳述,雖屬謙卑之論,卻是突破 「一個中國」政策之重圍的利器,由台灣的「民主先生」來論述,更 加鏗鏘有力。
李登輝總統在任內及卸任後相隔十年的兩次訪美,都具有歷史性意義 ,不但事關美、台關係發展,而且攸關台灣維持主權國家地位,免於 受中國併吞的厄運。從美、台關係發展史來觀察,李總統訪美的重大 意義更加明顯。
自一九七喩年以來,美、台關係的轉折,可以用十年為期,分成幾個 階段。每一個階段有不同的內、外因素左右台灣的處境及美台關係。
第一階段:一九七喩年到一九七九年是美國政策轉變期,「中華民國 」國際地位江河日下,台灣處境危急。美國要結束越戰及解裂中國與 蘇聯關係,急於和中國關係正常化。蔣介石卻堅持「漢賊不兩立」, 與北京政權拼「中國代表權」,「寧可玉碎,毋為瓦全」。一九七一 年,「代表權」之役慘敗,被驅出聯合國。第二年,尼克森訪問北京 ,被北京套上「一個中國」政策,並承諾要依中國條件與之建交。
因水門案醜聞和越南淪陷,尼克森和繼任的福特,無力與中國建交, 到卡特政府始依尼克森承諾,承認北京政府,與「中華民國」斷交。
第二階段:一九八喩年到一九八九年,台灣處境風雨飄搖期,中國併 吞台灣的統戰攻勢加強。卡特政府提出的「綜合法案」,並不保障台 灣的安全。蔣經國政府動員國會友人,通過規定保障台灣安全之「台 灣關係法」。一九八喩年美國大選,親台灣的雷根當選總統,國民黨 政府期望能購得先進戰鬥機。但雷根政府不但未出售新型戰機,還被 中國逼迫發表「八一七聯合公報」,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和不尋 求「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政策。
卡特政府與中國建交時,其所謂「中國通」盤算,蔣經國走投無路, 五年到十年內便會向北京投降。北京政權也利用「一個中國」圈套, 向蔣經國招降。在台灣受到「黨外」嚴峻挑戰,在美國受到國會要求 民主化強大壓力,蔣經國選擇解除戒嚴和民主化的道路。中國未能逼 蔣經國投降,卻自生內亂,在天安門前以戰車鎮壓要求民主改革的學 生。如此殘暴行為,凍結了美、中關係,台、美關係絕處逢生。
第三階段:一九九喩年到一九九九年,李登輝總統完成台灣民主建構 ,結束兩蔣的「鎖國」孤立,提出主權在民主張,打出民主牌,向「 一個中國」政策突圍。北京政權贏得「中國代表權」之後,便以「一 個中國」原則,要奪取台灣主權,李登輝總統則以主權在民相對抗。 他開始務實外交,突破封鎖,要「站起來,走出去」,宣揚「中華民 國在台灣」存在的事實。
李總統以民主向「一個中國」封鎖線突圍的最重要旅程,即一九九五 年重返康乃爾大學,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的演說。雖然有些 舊國民黨政客與學者想改寫歷史,但李總統重返康乃爾,確是「一個 歷史性的旅程」,這句話是新聞局所編記錄的書名。
康大之行,和翌年在中國飛彈威脅下,李總統高票當選連任,反映台 灣主體意識之升高,錯誤大中國主義教條之式微。中國利用「一個中 國」原則,逼柯林頓總統屈從,在上海提出「三不」,李總統則在一 九九九年以「兩國論」平衡,這是這段時期向「一中」突圍最重要一 役。
第四階段:二喩喩喩年政黨輪替,台灣民主落實之後:美國政府相信 台灣真正走向完全民主、自由,對台灣更表尊重,布希總統更批准過 去美國拒售之軍備給台灣,雙方交往、合作更密切,高層過境禮遇提 升,限制減少。陳水扁總統的「一邊一國」及正名制憲,雖因溝通問 題引起若干誤會與不快,但面對中國傲慢、擴張性的所謂「崛起」, 台灣對地區均勢具重要地位,美、台關係日益密切。
這一階段的美、台關係,如果有任何困難,責任實非美國,而是國民 黨舊勢力失去政權後,「反美、聯共反台」,百般破壞美、台關係, 阻礙台灣軍購,與北京同唱「一個中國」原則,接受中國對台灣的主 權主張。二喩喩五年,中國制定所謂「反分裂法」,強暴台灣主權, 國際社會均表抗議,國親兩黨領導人卻卑躬屈膝,朝拜他們過去所稱 的「匪酋」。
以此歷史背景檢視李總統十年兩度訪美,益見其意義重大:
第一,中國在事實上及法理上均未享有台灣主權,它併吞台灣的手段 在迫台灣接受「一個中國」,使它以「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的地位, 取得台灣主權。李登輝總統兩次訪美所強調的主權在民及台灣主體性 ,便是針對舊金山和約日本僅宣佈放棄台、澎主權,而歷經五十餘年 民主建構,台、澎主權屬二千三百萬住民的事實,拒絕陷入「一個中 國」圈套。
第二,外交文件顯示,從尼克森政府外交轉向以來,美國雖有「一個 中國」政策,但卻從未承認中國對台灣主權。李總統康乃爾之行,中 國瘋狂反應,引起台海危機,美國被迫表明防衛台灣安全的決心,不 容中國以武力改變現狀,併吞台灣。美國要維持現狀也並非一成不變 ,而是在看情勢的和平演變,包括台灣的民主發展、國家認同取向, 和中國情勢的發展。如果李總統當年未以民主衝擊「一個中國」原則 ,而聽任中國把「一個中國」強加在台灣脖子上,台灣今天的處境可 能更加惡劣。
第三,李總統以第一位台灣人總統,揚棄舊政權的「一個中國」迷思 ,更突出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錯誤與對台灣之不公不義。堅持民 主與台灣主體性,希望美台關係正常化的輿情,使美國智庫始有檢討 「一個中國」政策的聲音。
第四,訪問康大時,李總統還在其位,不便在美國批評中國,華府之 行,他已經是一位平民政治領袖,在美國國會便坦率指出中國「崛起 」而無民主,對東亞是危險、不穩定的因素。一個月之後,布希總統 在京都發表演說,特別稱許台灣民主成就,鼓勵中國邁向自由民主, 足見美國也體認到中國有軍事、經濟力量而無民主價值的的危險。
第五,李前總統華府行,表明台灣人民尋求自由及選擇自己前途的願 望,期望美國能理解與支持。他也也表明台灣強力支持美國領導維持 亞洲地區和平。這幾句委婉的外交詞令,關係台灣國家正常化的建構 。儘管台灣是事實獨立的國家,但美國既不對此事實加以承認,復以 以穩定為由,將台灣「制憲正名」的主權行為,視為搞「法理獨立」 而加勸阻,使台灣陷入不正常國家的困境。
李總統在康大演說,指陳「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但美國並未務實 加以承認,那台灣只有選擇「制憲正名」才能建立主權國家地位,免 於受中國併吞。這種想法並非從李總統開始,也不只是台灣人,或非 國民黨人的主張。美國解密外交文件顯示,一九七一年國民黨政權在 「中國代表權」之爭潰敗後,外交部次長楊西崑自稱向蔣介石建議, 要使台灣免受中國併吞,國民黨政府應改國號,宣佈與中國大陸及北 京政權互不相干。但美國不承認事實,又阻礙台灣制憲正名的不合理 政策,由李前總統來陳述更具說服力。
第六,對台灣內部國家認同問題,李前總統特別指出,舊國民黨勢力 接受中國統戰,與中共政權裏應外合,親共、反美,要把台灣納入中 國版圖。如果國民黨勢力殘餘與中國共黨政權的騙術成功,對台灣人 民、對美國、對地區穩定均屬不利。台灣被中國併吞,其民主、自由 將被剝奪,半個世紀的亞太均勢將被破壞,穩定再難維持。中國以統 戰手法干預台灣內政,挑戰美國利益所在的亞太均勢,美國如對堅持 民主,主張建構正常國家地位的本土勢力橫加約束,那將危害美國與 台灣的共同利益。
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說過,美國在幾次改變台灣命運的時 刻,包括開羅會議和尼克森的上海公報,都沒有徵詢過台灣人民的意 願,因此,美國政府已經有一個默契,即未來台灣前途的任何改變, 應該經台灣人民同意。李前總統僕僕風塵,回康大,訪華府,爭的就 是台灣的民主自由,台灣人民選擇自己前途的權利,這正是美國立國 的核心價值,值得美國的理解與支持。
作者為台灣日報駐美主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