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公論報 社論稿
從敗選記取教訓
三合一選舉,民進黨慘敗,不但令人震驚,更令人痛心。民進黨內部 一片檢討之聲,黨主席蘇貞昌請辭負責,但民進黨的檢討不能以走馬 換將為滿足。
檢討民進黨之敗,不能再流於權位分配的考量,而應重新認識台灣選 民,重新思考施政作為,也重新思考選戰策略。
民進黨最大失敗,在自己角色不清,心理仍未調適。已經執政的政黨 ,卻仍使用在野的選戰策略與口號; 已掌握公權力的政府領導人,不 思考實現理想的策略,卻仍在使用在野政客的語言。
民進黨以改革、公義、公平、清廉及本土為號召,受台灣人民肯定而 崛起。在國民黨半個世紀獨裁、戒嚴統治下,民進黨缺乏組織與資源 ,選戰靠人民尋求正義的熱情。民進黨提出的理想,吸引人民求變的 「空氣票」,對抗觸角無所不在的國民黨組織戰。
空氣票是在野黨起家的特色,也是缺乏組織與資源不得已之舉。新黨 與親民黨都起於空氣票,也敗於空氣票。政黨不在地方紮根,培養人 材,擴大選民的認同與支持,而只知在選舉時以明星人物造勢,那是 取敗之道。台灣選舉有一條鐵律:大人物的聲望並不能轉讓給個別候 選人。以李登輝的人望,二千年大選扶不上連戰,去年立委選舉幫不 了台聯候選人,今年基隆市長選舉,抬不上柯建銘。
同樣道理,民進黨不在地方培養人材,組織選民,到選舉時以「政務 官」空降參選,由「中央」大員造勢搞空氣票。但民進黨執政已五年 ,有公權力而未銳意改革,有建樹主權國家的責任,卻搖擺不定,選 舉時再喊改革已是笑話。選民所要求的是民進黨改革與建國的成果。
台灣選民有幾種複雜性格,決定台灣政治走向。第一種選民性格獨立 ,有理想,堅定認同台灣。這種選民是非分明,性情急切,容易受失 望。第二種選民以利益掛帥,投機取巧,沒有是非,沒有理想,沒有 原則,只有利益。國民黨腐化、威權統治台灣五十年,造就大量依附 國民黨利益生存的台灣人。第三種選民在外來政權統治下,養成奴性 、自卑,怕外來統治族群,卻勇於挑剔謾罵本土領袖。
不幸的是,民進黨執政之後,因為追求理想而支持民進黨者,大部份 失望; 因為追求利益而支持民進黨者,大部份落空; 而獲安置任用者 ,有人出現腐化。這種現實在國民黨媒體及耳語宣傳下,使不用腦筋 的選民認為藍綠政客貪污腐化「都一樣」。國民黨只要把民進黨打成 與國民黨「一樣」,民進黨便失敗。
無疑的,任何民主政黨都需要擴大支持,爭取所謂「中間選民」,但 爭取中間選民不能犧牲黨的基本信念,或疏離基本支持者。民進黨執 政後,盲目的以為不談「一邊一國」,對中國「積極開放」便可爭取 中間選民,這是大錯特錯。以中國企圖併吞台灣的立場,台灣對中國 有限度「開放」只是約制其妄動,和改變中國政治的手段,絕不能不 顧國家安全,把無限制的「開放」當目的。
實際上,一般中間選民認同台灣者居多,要爭取其支持,不能也不需 要在國家認同上讓步,只要在執政堅持法律與秩序,不要人權無限上 綱,置中產階級的生命財產安全於不顧,便可爭取到更多中間選民的 支持。
民進黨打不破國民黨地方勢力的優勢,也無能替人民索回國民黨侵吞 的國家財產,致國民黨還能豢養一批台灣政客,替它出賣台灣的行為 背書。要應付這種局面,民進黨應該嚴肅檢討和思考。陳水扁總統的 輔選努力令人敬佩,但以總統之尊,管太多小事,講太多不得體的話 ,都非善策。作為一個總統,陳水扁應該站在制高點上,引領國家發 展方向,冷靜的思考重大問題與因應策略,而非事無鉅細,凡事親上 火線,與人交鋒,喪失總統應有的威嚴,也折損民進黨執政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