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 - 資深新聞工作者

美、中關係之門的開與關

Posted at — Nov 21, 2005

美、中關係之門的開與關 王景弘

美國總統布希在北京單獨對隨行記者簡報,要離去時,誤走一個上鎖 的大門,經過助理指點,才從敞開的紅門離開。紐約時報用了四張照 片,組成他走錯門的表情。

這段插曲是美國與中國關係的最佳寫照:雙方關係日益複雜,門戶很 多,但有的門是關閉的,有的門是開著的。

關閉的門代表雙方所謂原則上的分歧,如中國例行性要提出的所謂「 台灣問題」,和美國要主動提出的人權、宗教、政治自由問題。開著 的門主要是經濟、貿易往來,文化交流,和因應北韓核子武器問題。

雙方如此複雜關係,全提上元首高層會談,不免使所謂高層會談流於 尋常化、瑣碎化。布希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各種場合會談已經五 次,這次北京會談距上次紐約會談不過兩個月,老的話題,老的立場 ,開門關門的狀況並沒有變化。

整體來說,美、中高層會談及雙邊關係,因為主、客觀條件的約束, 已經走向常態化、穩定化、長程化、形式化、和商業化。對美國而言 ,它更清楚走以「演進化」應付中國「崛起」; 中國則以增加往來, 避免對抗作為處理美國關係的指針。

尼克森與中國打交道是站在共同應付蘇聯的戰略利益上,現在俄羅斯 並非美國安全威脅,反而是中國的「崛起」可能衝擊亞太均勢,危害 美國利益。要應付這種局面,美國鷹派主張「圍堵」,但圍堵並沒有 成為官方用語。國務卿萊絲用的外交詞令是美國會維持亞洲的均勢, 以因應中國建軍。

中國內部鷹派雖然對美國抱敵意,但是從鄧小平到江澤民、胡錦濤都 知道中國的現代化和中共政權的存亡,都有賴美國資金、技術與市場 。中國要「崛起」絕不能成美國的假想敵,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北 京全力宣傳「和平發展」,以商業利益取代戰略利益作為雙方關係的 基礎。北京的努力在美國培養出以交流為主軸的「擁抱熊貓派」。

依現實的政治局面,北京的行動只要不衝擊美國的重大利益,布希政 府並沒有理由對中國圍堵。北京雖然有人口出妄言,其領導人卻知道 中國並沒有本錢向美國挑釁,最好避免對抗,以發展為重,因此對雙 方互利的經濟貿易關係朝比較穩定,形式化和長程化方向發展。

布希此次北京會談,顯現的策略既非鷹派的「赤膽屠龍」,也非鴿派 的擁抱熊貓,他只想把開著的門打得更開,對關閉的門則不忘對中國 旁敲側擊。美國不容均勢被破壞的隱性圍堵仍在,但藉中國內部改革 力量引導中國良性發展的「和平演變」策略更旗幟鮮明。

中國對美貿易一年享有二千億美元順差,布希要求其人民幣反映市場 ,貿易要自由、公平,智慧財產權應獲保障。中國大力宣傳「和平崛 起」,但在布希訪問北京時,出現在美國電子媒體的形象卻是對美國 智產,從汽車、電影到威爾鋼,無所不盜仿的大盜王國。這些問題胡 錦濤仍停留在空言承諾而無行動的階段。在元首層次上談這些問題, 可見雙方關係性質的改變。

布希相信經濟改革應帶動政治改革,而中國要「崛起」成一個負責任 的強國,也應走向民主才是正道。在京都的演說,布希以日本、韓國 、台灣的例子,論証從經濟改革走向政治民主化的健康路線,希望中 國也能效法。他在北京上教堂作禮拜,公開要求中國政府讓基督教徒 有公開聚會崇拜上帝的自由,並指出宗教自由與政治自由併行的道理 ,對估計有一億的中國基督教徒,會有長遠的影響。

他把中國人權問題具體以宗教自由為重點,與當年雷根總統對付蘇聯 如出一轍。在共產主義無神論世界,宗教仍屬最具有組織與團結力的 非政府機構,對其信仰被打壓的反感最容易有共同感受。美國對付蘇 聯便從宗教自由下手,先救猶太人,再拉東歐正教,雷根與戈巴契夫 的會談,便安排儈晤宗教領袖,和呼籲尊重宗教自由。

胡錦濤這一幫人當然知道美國這一手的厲害,他們讓布希去「國家認 可」的教堂作禮拜,並對布希有關宗教自由、人權的話全部消音。九 月間,布希在紐約向胡錦濤提出一份被拘人權活動人士名單,期望中 國放人以示善意,但中國不但未放人,反而在布希抵北京前把印贈聖 經的蔡卓華判刑,打壓中國人權律師,並拘留想去會見布希的基督徒 。北京的消音及關門政策,對布希是一紀耳光,但布希的訊息,可能 也掩不了中國人民的耳目。

雙方都關閉的另一道門是台灣「問題」。中國以內部原因,及在國際 間的紀錄,習慣要提出台灣問題,但它也知道美國已沒有再退讓的餘 地。對這個問題,白宮國安會主管亞洲事務助理葛林在事前的簡報中 指出,布希會「重申」美國基於三項公報的「一個中國」政策,美國 不支持台灣獨立,美國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和美國希望看到 北京和台北有「政府間」對話。他明顯漏提台灣關係法。

國務卿萊絲在會談後的簡報則較清楚,她說,布希明確表示美國對台 灣的政策仍一貫未變,即基於三項公報的「一個中國」政策,基於台 灣關係法的責任。布希總統不支持何任一方片面改變現狀,「也即中 國採取挑釁,或台灣片面行動宣佈獨立。」

萊絲顯然用了新的界定詞,說明「片面改變現狀」的含義,而依此含 義,中國的「挑釁」似乎比「使用武力」更廣泛,「宣佈獨立」則比 原先用詞的約束範圍更窄,使台灣民主化的進程有更大空間。這些用 語的真意,尚待未來溝通與動作來澄清。對台灣而言,台灣既非中國 一部份,美國、日本也從未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份,台灣堅持獨立主 權國家地位,並沒有「宣佈獨立」的問題。

但中國顯然想利用美國,紐曲美國對所謂台灣問題的立場,作為它對 內宣傳及對台灣統戰的工具。中國方面在雙方會談後,由新華社發稿 ,稱胡錦濤向布希指出,「反對及遏制台獨勢力分裂活動是雙方共同 利益。」胡錦濤稱,中國對台灣「問題」的政策基調是「維持台海和 平與穩定,及達成和平統一。」這是中國自己報導胡錦濤的表述,但 一引布希的立場,便把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變成「美國反對台 灣獨立」,而且緊接「並反對任何旨在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企圖。」 這樣移花接木的手法,目的便在誤導中國人民以為美國反對片面改變 現狀,只針對台灣。

中國方面對「台灣問題」的立場如此,明顯與以前有別:第一,以前 中國堅決反對美國對台灣軍售,但現不再重彈此調。其原因不難理解 :美國一再強調台灣關係法的責任,中國要求美國改變立場,只自討 沒趣,而它利用國親兩黨在立法院替北京封殺軍購案,比反對美國軍 售更有效。

第二,它要拖美國下水,視反對台獨勢力「分裂活動」是雙方共同利 益。但美國早已對中國的「反分裂法」異議在先,美國如承認台獨是 「分裂活動」,便形同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這是美國所不為, 美國還是用它自己的語言,只說到「不支持台灣獨立」。

第三,胡錦濤並沒有不切實際的要求美國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它 的優先目標只在「保障台海的和平與穩定」。很顯然的,它要以此美 國與台灣都支持的目標,來約制台灣的民主進展,同時寄望它在台灣 的同路人幫它促成「和平併吞」台灣的野心。

布希既把台灣民主化稱為中國的模範,並把台灣關係法當作它不能推 卸的責任,它對台灣前途的立場,已經無可讓步,它只能堅定支持台 灣,看中國及台海情勢的和平演變。中國不能以武力改變現狀,它併 吞台灣的策略是利誘和與國親兩黨裏應外合。國親兩黨阻礙台灣對美 軍購,破壞台灣外交,使台灣去主權化,執行的正是北京的政策。

胡錦濤要布希訪中,目的在宣傳雙方關係良好,對內有交代,對台灣 可統戰,自然不願演出格格不入的交鋒鏡頭。他既在台灣「問題」上 無法討到便宜,在人權問題上還可能被布希公開指責,以致與布希會 談後,並沒有聯合記者會的安排,藉此對布希消音,並避免公開爭執 。但這樣安排正突出他拘謹,不若江澤民的演員性格,也印証他政壇 「崛起」術,以「不犯錯為本」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