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制口水,消除戾氣 王景弘
民進黨決定拒絕參加作法不合新聞倫理,徒然增加社會戾氣的全民亂 講節目,希望藉此扭轉社會歪風,讓社會有一個冷靜反省的空間。
在形式上,民進黨的動作是消極抵制,但這也是糾正媒體違越專業倫 理,濫用新聞自由,扮演錯誤角色的不得已作法。被抵制的媒體不能 自以為是指控民進黨作為是干涉新聞自由,而應先檢討自己作為是否 符合媒體的角色,和對社會的責任。
民主制度要理性運作,選民能作理性選擇,社會免於腐化,都需要禖 體扮演一個誠實、客觀、公平、就事論事、是非分明的角色。
媒體有責任揭發腐化,批判腐化,但不能選擇性的以意識型態定雙重 標準,來決定新聞與評論。
媒體有權利發表其主張,但不應因其立場而左右新聞報導的忠實與客 觀,也不應以偏頗手法壓制不同的主張。
媒體可根據事實批判政府、執政黨政治人物的錯誤、腐化,但不能對 在野、社會公共人物的濫權、腐化視若無睹。
民主是各種社會力彼此約制,互相制衡的體制,媒體扮演的是資訊交 流、理性討論之中介者的角色,藉此角色推動社會的和諧與進步,減 少公共人物的腐化與濫權。
不論是基於特定意識型態,或所謂市場考量,違反專業倫理的媒體都 應受到其他社會力量的約制。選民可以用選票約制公職人員,當然也 可以用自由選擇權約制違反倫理的媒體,民進黨不參加這個特定節目 ,並無損於其言論自由。
台灣媒體之亂,最嚴重的沒有原則、沒有客觀標準。一些「黨國」媒 體濫用別人爭來的自由,似乎想拖垮台灣,以証明台灣民主之不可行 與不足取,外來政權的戒嚴統治才具有正當性與優越性。
其實,國民黨的戒嚴統治,媒體有經營的特權,有替國民黨統治進行 愚民政策及搖旗吶喊的義務,並沒有監督政府或政治人物的自由或權 利。國民黨戒嚴統治下的媒體,和中共統治下的媒體一樣,只是政府 宣傳機器,一黨專制的工具,這是戒嚴統治下媒體的悲哀。
台灣新聞教育的先進,多有留美背景,對美國新聞自由,和它在民主 制度所扮演的角色高度激賞,現在的新聞工作者也有很多留學美國, 或經常接觸美國媒體,這些崇尚民主、自由的傳統,在台灣民主化後 ,應該如魚得水,把台灣媒體帶到客觀、公正、自由、獨立的正確角 色。
但事實卻非如此。在戒嚴時代飽受壓制的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享 受本土政黨爭來的自由,卻加以濫用,不分是非,不顧台灣利益,對 執政黨進行無休止鬥爭,企圖癱瘓台灣,逼垮本土政權。這是媒體和 媒體人的另一種悲哀。
媒體主要任務在傳播訊息與交流意見,但最基本的還是正確訊息的傳 播,因為沒有事實根據的意見只流於誤導、空談或口水叫罵,助長戾 氣與對立,並無助於理性討論和誤解的消除。
美國電子媒體的談話性節目,以探討事實為主,節目主持人的任務在 替聽眾提出問題,讓新聞人物說明事實原委,他的角色並不是與來賓 爭論。來賓可以是政府官員、學者專家、國會議員、對某方面有專精 的新聞工作者或新聞的目擊者、當事人。記者會是這種性質、專訪是 這種性質,一般採訪也是這種性質。問題可以問得尖銳,但如何回答 是來賓的事情,提問題的人並不是在參加辯論。
老布希總統是一位溫和的人,但有一次接受前 CBS 主播拉瑟專訪, 覺得他爭辯不休的作法,超過記者本份,忍不住譏問他: 「丹,你是 否在競選什麼公職? 」拉瑟是個高傲的人,當即回敬說: 「我沒有。 你呢? 」,雖然也有人替拉瑟叫好,但他傲慢的態度受到更多批評。 去年美國大選,拉瑟自以為是,炒作偽造的布希服兵役資料,終被迫 提前退休。
美國政府官員及國會議員,對參加電視談話節目都有一些不成文的規 則,因為政府官員要討論的是政策,制定政策的理由,及希望得到的 結果,他們都堅持單獨接受訪問,把事實說完整,而不是參雜其他人 七嘴八舌的爭辯。節目要有反對黨的意見,則留另設單元。
如果是談一個問題的不同意見,規矩是兩黨有份量相當、人數相等的 議員,或保守派與自由派不同意見的人參加,主持人只是提問題,並 維持發言時間的公允,並不介入任何一方。
美國電視也有少數比較爭辯性的節目,有線電視新聞網 CNN 的「交 火」便是其中之一,這種接近粗魯爭吵的節目,經常是自由派與保守 派各一人,主持人煽風點火,雙方唇槍舌劍,爭執不休。幾個月前, 保守派的諾瓦克不滿對手卡維爾言詞過火,當場拂袖而去,造成不小 風波。這種節目話說得快,又常兩個人同時發聲,火氣太大,並不受 人歡迎。反而是公共電視麥尼爾平心靜氣的訪問,較有教育性。
美國電視叩應節目很少,以專播國會議事的公共電視台較常見,他們 的叩應主要是讓聽眾提出問題,由來賓專家回答,有的來賓沒有問題 ,但有評論,主持人會同意他簡要表明意見,但如果開始長篇演說或 言詞粗魯,主持人會立即予以制止。
美國之音對中國廣播的節目也有叩應,而主持人多半是中國來的新聞 工作者,但他們都能依美國新聞總署的專業要求,扮演提問、公平分 配談話時間的角色,對大罵山門的叩應,不論是罵那一方神聖,一律 制止。不能中立、客觀,反而是參加罵山門,打群架,壓制一方,那 絕對是違反新聞工作者的本份。
在柯林頓剛離白宮時,華府有一家新聞電台製作一個節目,邀請他和 一九九六年與他爭總統寶座的杜爾參議員「對談」,實際上是兩個人 針對一個問題,各作五分鐘的談話錄音,各自說明他們的立場及理由 。這樣各說各話,固然缺乏爭辯的剌激與熱鬧,但卻各有時間從容表 達看法,有助聽眾對問題的瞭解。
台灣處境困難,民主還在建制,對未來發展,需要媒體盡到責任,替 政府官員、國會議員、專家學者提供冷靜討論,從長計議的媒介,而 不是違反新聞倫理,把罵街電視化,制作充滿戾氣、情緒和過激言詞 的節目。有良知,也願意看到台灣健康發展的人,對有違新聞倫理的 節目,有權利、也有義務以消極的拒看、拒絕參加相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