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事關台灣地位的歷史真相 王景弘
終戰六十年,事關台灣地位的關鍵歷史事件,仍在被曲解與誤用。中 國國民黨及中國共產黨實行愚民教育,不顧歷史事實與法律根據,誤 導台灣在法律、政治上都是「中國」的一部份,台灣不是一個國家, 也不能成為一個國家。
被曲解與濫用的歷史事件,包括「開羅宣言」,「台灣光復」和對日 和約的真相。
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都以「開羅宣言」作為「中國」取得台灣與 澎湖主權的根據,而也有獨派人士指稱「開羅宣言」是騙局、「偽造 」,連一位認真研究美國與台灣關係史的卜睿哲「都被騙」。
這兩種說法都偏離事實真相。嚴格來說,「開羅宣言」問題很多,它 是帶有政治意向的文件,但並不是結束戰爭的法律文件。我們可以說 「開羅宣言」沒有法律地位,但並無法否定有一份後來被俗稱為「開 羅宣言」的文件存在。
「開羅宣言」的確只是一份「新聞公報」,它沒有簽字,也是在所謂 「三巨頭」離開開羅之後才發表,而且公報根本沒有「開羅」二字, 但這份文件雖然草率,卻也經與會三方同意。
這份文件的初稿只稱「公報」,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由羅斯 福總統的特別助理霍浦金斯口授,少尉柯尼柳斯打字。據柯尼柳斯回 憶,霍浦金斯口授時,並無筆記或草稿。羅斯福總統在初稿上有若干 改動。這份初稿提到日本「從中國竊據之土地,如滿州和台灣將歸還 中華民國。」第二天,美方修正稿把原有「蔣夫人參加多次我們軍事 領袖的會議」這句話,依羅斯福意思刪去。
「開羅會議」基本上是軍事戰略協調會議,三方面所帶的幕僚都是軍 事將領,蔣介石帶的是王寵惠、商震、楊宣誠、周至柔、朱世明、蔡 文治。王寵惠是國防最高委員會秘書長,另帶一名外交部參事。羅斯 福方面最高層次文官是駐蘇聯大使哈里曼和駐英大使溫納特。因為事 非國務院主導,「公報」起草也非外交系統嚴密作業,而是由羅斯福 身邊紅人霍浦金斯口授給隨從軍官打字。
英國方面提出的初稿,用「新聞公報」,內容有邱吉爾改動的筆跡, 其中包括在「台灣」之後加上「及澎湖」。「新聞公報」及「如滿州 、台灣及澎湖歸還中華民國」,在最後定稿中均獲採用。美、英採此 立場,主要因為中國所得援助有限,對日作戰難以為繼,或有單獨與 日本媾和之慮,羅、邱二人便給蔣特別口惠,希望他繼續抗日。
但此項口惠與公報宣佈的宗旨,明顯有矛盾之處。公報宣稱盟國對日 戰爭,目的在「制止及懲罰日本之侵略。三國決不為自己圖利,亦無 擴張領土之意。三國之目的在剝奪日本從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 爆發後在太平洋所奪得或佔領之一切島嶼,以及日本從中國竊取之領 土,諸如滿州、台灣及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日本取得 台灣、澎湖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如此公報便定出兩個剝奪日本 佔領地之標準。
羅斯福原有意邀蘇聯領袖史達林共同在開羅集會,但史達林以蘇聯尚 未對日作戰及軍情緊急為由,不願參加。羅、邱在開羅會議後,北上 伊朗的德黑蘭與行第二輪三巨頭會議,中國未參加歐戰,蔣介石被排 除在外。
開羅會議結束,羅、邱及前往德黑蘭,基於安全理由,「新聞公報」 並未立即發表。霍浦金斯十一月二十六日把定稿交美國駐埃及公使柯 克,指示他等德黑蘭發的訓令,三國同時發表。他說,訓令會在發表 前二十四小時傳達,柯克收到訓令後應知會中國方面。但在得知英國 及中國均已將公報密電傳回本國之後,霍浦金斯於二十九日指示柯克 ,公報應在十二月一日格林威治時間二十三時三十分,以開羅為發稿 地點,與會議照片同時對外公佈,並說明與會人員已不在開羅。
英國通訊社路透社暗動手腳,在十一月三十日便故意從里斯本發出新 聞,報導「三巨頭」在開羅會議,現已結束,近期內將有公報發表。 對此美方大為惱火,向英方提出抗議,因為此事涉及安全、也易為納 粹宣傳所用,而美國媒體吃暗虧漏新聞也不公平。
以後美國文件及國民黨宣傳,都把這份「新聞公報」稱為「開羅宣言 」,基本上它的性質就是如此,它表達的政治權宜意向,並不能取代 終戰和約的法律效力。
第二個最常被曲解和誤導台灣人民的是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台 灣光復」,「回到祖國懷抱」。就法律程序而言,台灣未因為國民黨 軍隊到台灣受降及佔領便算「歸還中國」。國民黨軍隊到台灣受降是 根據杜魯門總統發給駐日本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的第一號指令,代 表美國、英國、中華民國及蘇聯四個盟國接受日軍投降。
這份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發出的指令,A 項指示「在中國境內 (不 包括滿州 ),台灣及中南半島北緯十六度以北的日本高級指揮官和所 有陸、海、空及輔助兵員,應向蔣介石元帥投降。」
簡單的一句話,問題卻很大。蔣介石是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其參謀長 為美國魏德曼將軍。蔣介石奉命只代表盟國接受日本在特定地區駐軍 的投降。真正代表盟國接受日本投降的是盟軍最高統帥麥克瑟在美國 戰艦密蘇里號舉行的受降典禮。指令規定「中國境內」,把滿州除外 ,並另列台灣,實際上即說明台灣並不在中國戰區,也不在「中國境 內」。台灣屬麥克阿瑟指揮作戰範圍的太平洋戰區,美空軍從菲律賓 起飛轟炸台灣,而麥帥原也有在台灣登陸作戰的計劃。
滿州 (東北 )在「中國境內」,但第一號指令規定它向蘇聯投降。而 且,「在中國境內」日軍應向蔣介石,並未令蔣介石安心,他急忙致 函麥克阿瑟,要求麥帥指令日軍、日本傀儡及與日本合作的土匪,不 能向擁有武力的中國政黨 (中共 )或其他黨派投降,只能向他所授權 的中央政府官員投降。蔣介石不放心,因為中共已經公開主張它有權 在它所「光復」的地區接受日本軍隊投降,但他要日軍遵行,仍需麥 帥責成日本皇軍司令部下令。
英國也拿「在中國境內」作文章,認為香港是英國領土,並非「中國 境內」,因此它有權派兵在香港登陸受降。美國同意英國立場,並認 為在受降問題上,香港與「中國戰區」澈底劃出,由英國代表受降。 蔣介石為保住顏面,提出讓步,要求由他指定的代表受降,英、美代 表參加,之後,再由他「授權」英軍登陸佔領。但這個案仍被美、英 所否定。麥帥指示香港日軍向英國海軍投降。
蔣介石的軍隊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登陸台灣,依盟軍統帥部指示, 在二十五日舉行台灣地區受降典禮,開始代表盟國佔領及統治台灣。 受降、佔領與主權歸屬無關,否則蘇聯在滿州受降,滿州豈非成蘇聯 領土? 蔣介石對此還心知肚明,一九五0年七月八日,他在台北接見 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史傳普就承認自己是以盟軍中國戰區統帥身份 接管台灣,以待對日和約之簽定。
在法理上說,對日和約尚未簽定,台灣主權名義上仍屬日本,並未讓 渡,而蔣介石對台灣的地位仍只是代表盟國佔領。
舊金山對日和約到一九五一年九月八日才簽定,「中國」未參加和約 談判,也非舊金山多邊和約簽字國,因為「中國」在戰後爆發內戰, 代表中國對日本宣戰的國民黨「中華民國」政府被中共所敗,一九四 九年流亡台灣,中國本土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掌控。
流亡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有兩大勃離事實與法理的神話:它仍 妄稱「代表中國」,它仍以盟國地位佔領台灣。這些神話到盟國要與 日本談判和約時便難以掩飾:誰有權代表中國參加和約談判及簽字? 台灣與澎湖主權歸誰?
蔣介石的中華民國政府極力要求參加多邊對日和約,並要求依「開羅 宣言」把台灣與澎湖「歸還中華民國」。美國基於反共立場,雖然同 情國民黨政府,但卻難以堅持此項立場,因為遠東委員會成員以大英 國協成員及與英國採同樣親北京立場的國家佔多數,他們主張由中共 代表「中國」參加和會,並把台灣、澎湖「歸還中國」。
美國認定和約必需遠東委員會的多數國家同意,因此,它所能做到的 是把自稱代表「中國」的政府都排除,對台灣與澎湖主權歸屬不加確 定,只由日本宣佈放棄,但在多邊和約中保障未簽字國以後簽定雙邊 和約的權益,及暗中迫日本與國民黨政府簽定雙邊和約。
在如此情勢下,中華民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未參加舊金山和約,台 灣與澎湖主權歸屬也因各國立場矛盾,而以日本宣佈放棄作為妥協。 國民黨政府退而求其次,一方面促美國逼日本早日開始與台北談判雙 邊和約,希望雙邊和約與多邊和約能「同時」簽定與批准,以突出兩 者的平行與效力,挽回被排斥在多邊和約之外的恥辱。但是美、英所 能妥協的是此項雙邊和約可以在多邊和約簽字後進行討論,在多邊和 約簽字後才能完成簽字,也在多邊和約批准生交後才能批准,其內容 以多邊和約文字為本。
多邊和約對台灣及澎湖主權歸屬只由日本宣佈放棄,國民黨政府不可 能要求日本把「已經放棄」的主權轉移給它,日本也堅持這一條只能 照抄多邊和約。不但如此,日本還考慮到它未來與中國的關係,它並 不願承認「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神話,因此,東京要求在和約 簽字時有限制中華民國不代表「中國」的書面諒解,也就是後來聲明 此項和約只適用於「現在控制及將來可能控制之地區」的諒解,這項 中華民國不代表「中國」的諒解,還費一番心思,因為國民黨政府怕 表達不當,會衝擊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問題。
舊金山和約的文字和談判過程,明確顯示台灣與澎湖主權歸屬是蓄意 保持未定,只求日本放棄,不說明歸屬。堅持主張中華人民共和國與 會,並明定台、澎「歸還中國」的印度政府,便以此台、澎前途未定 為由,拒絕簽約。
在法理上而言,舊金山和約簽字生效,台灣及澎湖便擺脫日本殖民地 地位而「獨立」,但卻繼續被「中華民國」政府佔領,而這個原來代 表「中國」的政府,在和約簽字前已經沒有中國本土。蔣介石的國民 黨政府繼續強佔日本宣佈放棄的土地,和妄稱代表全中國,繼續與中 華人民共和國爭中國的代表權,扼殺台灣人民自主權利,直至終戰五 十一年後,才有主權在民的實踐,和五十五年之後,有本土政府執政 ,「中華民國」政府澈底質變,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區隔,也 終結「中華民國」政府強佔台灣的本質。
一個全新、民選的台灣政府,因政治與法律限制,沿用「中華民國」 名稱,既不切實際也易遭誤解,但就戰後政治演變而言,誰也不能說 民進黨的「中華民國」政府屬於「佔領」台灣性質。「中華民國」名 稱未改,但它的性質、內涵、代表性已完全改變。台灣對外應積極尋 求國際社會對如此演變結果的正視與承認,對內應尋求正名、制憲的 共識。終戰六十年,台灣已經擺脫日本殖民地和國民黨佔領地的地位 ,不願見台灣再淪為中國殖民地的台灣人民應為台灣未來更加覺醒, 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