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瘋狂大併購所代表的意義 王景弘
中國海外石油公司 (CNOOC) 標購加州環球石油公司 (UNOCAL),不惜 開出一百八十五億美元現款的條件,要打敗雪佛龍 (Chevron) 的一 百六十六億美元購價。中海油強勢併購,表面上財大氣粗,是中國「 崛起」的象徵,但它透露的弦外之音是中國經濟發展脆弱的一環:它 對能源及原料進口依賴日深,而能源的取得並沒有穩定保障。
雪佛龍併購加州環球 (優尼加 )本已近定局,中海油半路殺出,想以 超高現金價格搶購,顯示中國對取得能源供應問題的焦慮。據估計, 中國目前所需石油,已有三分之一靠進口,而此項依賴程度將有增無 減。過去幾年,中國外交活動重點便在尋找合作,保障能源供應穩定 ,它與日本競爭俄羅斯油管鋪設路線,與蘇丹及伊朗合作,都以爭取 油源為目標,這次併購優尼加更顯出它的企圖心。
中國公司已有聯想併購 IBM 的個人電腦部門,及海爾併購美泰公 司,這些單純商業行為有利用其經銷網、品牌及學習管理能力的多重 用處,並不涉及戰略物資和國家安全,因此並沒有什麼爭議。併購優 尼加情況不同,雖然多數能源專家認為優尼加的生產只有三分之一在 美國,其擁有的儲藏量也只有四分之一在美國,而它的石油與天然氣 生產只佔美國總消耗量的百分之一,它被中國公司併購,對美國能源 供應的安全並不構成威脅。中海油看中優尼加,因為它的開採、營運 主要在中國週邊的泰國、緬甸、印尼、越南和中亞地區。
即使此項併購對美國安全不構成問題,它對布希政府仍是一個頭痛的 政治問題。俄羅斯、委內瑞拉的石油公司都有併購美國油公司的前例 ,如果以國安理油批駁中海油併購之議,便顯出雙重標準,讓中國有 更多批評藉口。美國的政策既然主張自由競爭與開放,並希望把中國 納入國際經濟貿易體系,它不能先失立場。
但是,中海油的資產額不過與優尼加相當,它能開出一百八十五億美 元現金價格標購,並非純商業能力,而是因為它屬國營企業,它併購 之舉是執行中國政府政策,可以從政府控制的銀行取得一百八十五億 美元的貸款。對雪佛龍來說,這是不公平的競爭,因為雪佛龍是純私 營上市公司,要對股東負責,它難以與操控貸款與利率的中國政府競 爭。
不但如此,在美國自由經濟政策下,中國可以自由併購美國公司,卻 限制美國及其他國家公司對中國公司的併購,這種片面有利中國公司 的條件,將因為併購優尼加案而受注視。這種限制和中國硬性將人民 幣匯率壓低的作法,引起國會嚴重關注,並要求抵制。
中海油的併購案能否成功,仍在未定之天。優尼加的股東會在考量中 海油的聲譽、政府審核的複雜與費時,可能不待政府審核便同意接受 雪佛龍的併購,讓布希政府免於審核的困擾。
中國經濟力量提升,但政治體制不改,它為尋求能源及保障能源供應 ,透露的另一種訊息:它可能遭遇能源短缺,它依賴國際社會取得發 展,和它霸氣背後的不安全感。能源價格上漲和取得的困難,及中國 生產上使用能源缺乏效率,不但造成其生產成本上漲,競爭力日益消 弱,而且還將因為競爭海上能源與其他國家發生爭執。
實際上,中國所謂「和平崛起」,在對外關係上有兩個難題,一個是 它以民族主義的高張,對外表現暴發戶的狂妄,一個是對保障能源與 原料供應所感到的不安全,並以此為藉口,大舉發展海軍力量。這兩 者交互影響,再加上它與週邊國家主權、經濟區的爭執多,中國不知 節制,勢將衝擊地區的穩定,破壞地區均勢,這是「惡性」崛起,終 將受國際社會約制。
從這個角度看,中海石油併購優尼加之議,雖帶有暴發戶心態,但卻 是依自由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以求保障能源供應,這是融入國際體 系的正途。
如果中國有決心走這條正路,它必需尊重國界現狀,和平解決爭執 ; 中國也應開放自由競爭,不以保護主義支持其國營企業併購外國公司 ,而不容許外國公司併購中資公司。如果中國在這兩個基本原則下, 適度進行其軍事現代化,則它的「崛起」應屬「良性」,不致受到太 大阻力。
中國以「崛起」自誇,但它的崛起並不是自己「站起來」,而是大量 外資、外國市場、外國技術及管理、外國能源和原料把它「扶起來」 。中國對外國公司的政治性併購,顯示它理解對外的依存性和其經濟 脆弱的一面,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應掌握這種情勢,促使中國接受公 平、自由競爭的規則,承認國界現狀、和平取向的外交政策,並進行 民主化政治改革。中國崛起採和平共存路線,和其內部政治體系和平 演變,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才能免於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