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復回憶錄—藍、綠都應該讀的書 王景弘
台灣出版的政治人物的自傳或回憶錄,不論是別人代筆或自己動手, 大部份都有一個通病:事實的忠實記述少,浮誇模糊,避重就輕,邀 功諉過的文字多。這種書的目的重在政治造勢,推銷自己,其寫作風 格屬傳統的「作文」,並沒有太多供人借鏡的價值。
錢復回憶錄是少見的例外。他自己動手,用平實文字,記述自己親歷 、熟悉的大事。他並不刻意去解釋事件的意義,而是用心在回顧及記 述當年發生的事實,替歷史留下一份記錄,也讓沒有機會像他這樣廣 泛參予重大外交機密的人,能得到寶貴教育。
與顧維鈞回憶錄相較,錢復回憶錄雖不「等量」,但可以齊觀,兩部 鉅作都以詳盡記述事實為特色,也都有重要歷史價值。但作為台灣外 交史的重要文獻,錢復自己也承認,因檔案未必齊全,書的內容或未 包括事實的全部真相,他所能做的是根據事實而寫,這便很珍貴。
以觀察台灣外交事務及關注外交史料者的角度看,錢復回憶錄著墨較 少的是蔣家兩位總統在決策中扮演的角色。我們也看不見決策性會議 的發言或辯論記錄。雖然他列出兩之蔣總統對重大事件的指示,但並 沒有說明決策的理由和目的。
在台灣外交事務上參予最深,影響力不下於錢復的,應數「外交教父 」沈昌煥。他在處理美、台斷交、江南案、亞銀案、解嚴案,都發生 關鍵作用,且與錢復持不同立場,美國人士稱為兩條路線之爭。錢復 在記述時均「姑隱其名」,以「某大老」,「大老」稱之,或以影射 方式為之,意存厚道。對這一代熟悉台灣政局的人,沈昌煥之名已呼 之欲出,但在二、三十年之後,一般人讀此書,對「大老」何許人也 ,可能還要加一番考証。
國民黨威權統治的決策與應變,最重要的一次危機處理當數美、台斷 交。在美國大使安克志半夜告知斷交後,奉蔣經國指示到七海官邸會 商的官員有前總統嚴家淦、行政院長孫運璿、總統府秘書長蔣彥士、 外交部長沈昌煥、國防部長高魁元、參謀總長宋長志、國民黨秘書長 張寶樹、中央銀行總裁俞國華、國安會秘書長黃少谷及國策顧問汪道 淵。這個名單突出最重要事實是「副總統」謝東敏不在其內,而以後 的副總統李登輝也未見參予外交決策。
整體而言,只要以台灣利益做為立足點,不論是綠的或藍的黨派,都 可以從錢復回憶錄吸取一些經驗。執政的民進黨最應學習的是當年涉 外事務認真準備,對問題深思熟慮,立場論述完整的工夫。國與國間 的交涉、應對,國家利益與立場的表述,不能靠所謂「機智」、耍嘴 皮應付,而需要有一套符合台灣利益,也符合對方利益、地區利益的 說法。這種立論需要經過嚴謹的思考和研擬,用字措詞都要慎重。
民進黨外交事務第二大毛病在缺乏「禮數」,不知細心週到,以禮待 人,而隨世俗政治觀念,把應有的禮儀譏為「拍馬屁」,或聽信左派 反美之詞,對應有的禮儀當成「抱美國大腿」,作美國「兒皇帝」。 其實,錢復回憶錄最常提到蔣經國交代的事是要「忍耐」,要爭取友 邦,特別是美國的支持,而蔣經國的禮數之週到,已到外人難以想像 的程度:因為他眼睛動手術,不能到機場親迎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怕 引起誤會,還特別指示錢復專程到新加坡預作解釋。
民進黨還應學習培養年輕外事人才,廣泛與外國各界人士建立長遠的 關係,這種工作不能急功近利,而需放眼長遠,不斷累積,等自己年 輕一輩成熟,對方也出任要角,交往層次及關係也隨之豐厚和提升。
泛藍政客及其支持者也應該從錢復回憶錄得到一些省思。在國民黨統 治時代,外交進入逆境時,沈昌煥與錢復雖有所謂保守派與彈性派的 路線之爭,但他們都堅持最基本的共同目標:不容台灣被中共併吞。
泛藍應瞭解,沈昌煥的強硬路線,是根據蔣中正的「法統」之爭,中 華人民共和國是「偽政權」,是「共匪」,中華民國才是「代表中國 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沒有民主化之前,這是國民黨用以繼續威權統 治台灣的藉口,但中國代表權失敗之手後,中共進一步要奪取台灣主 權,台灣政策再不彈性,而仍抱「一個中國」,則不論是「台灣」或 「中華民國」都將不保。彈性和民主化,目的都在維持台灣主體、獨 立生存的地位。
台灣目前的政治地位,可以有不同解釋,有人說是「台灣是獨立主權 國家」,有人說「中華民國是主權國家」,有人說「台灣與中國是一 邊一國」,有人說「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邊一國」,也有 人說「台灣是主權國家,國號是中華民國」。這些說法在台灣都有一 些人認同,而其共同特點是台灣或中華民國是「一國」。蔣經國過世 前,以至李登輝接任後,都以「一國」對待台灣,並努力強化台灣的 國家地位,爭取國家生存應有的權益,防範中華人民共和國併吞的野 心,李登輝的立場,也延續到民進黨政府。
台灣民主化就是讓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自己當家作主,共同選擇自己 的政府,決定自己的命運。民調上所謂多數人主張「維持現狀」是指 維持目前作為一個國家,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現狀,並不是否定 自己的國家地位。就此而言,國民黨主席連戰不顧中華人民共和國以 法律併吞台灣的霸道,執意在下台前赴北京充當中華人民共和國併吞 台灣,消滅「中華民國」的統戰工具,便完全違背錢復所回憶當年國 民黨政府努力的目標。
連戰北京行前表態,聲稱國民黨立場「反對台獨」、「反對一邊一國 」、「反對一國兩制」,但是「三反」之後,國民黨到底主張什麼? 是連戰沒有主張? 或說不出口? 難道他也反對中華民國是「一國」? 或不承認他要拜見的「胡主席」是一國? 或者他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 把台灣併吞成「一制」的「統一」?
連戰、陳水扁和當權時自命「反共」,下台後只知期待北京「關愛眼 神」,每天不知所云吵翻天的泛藍政客、學者、媒體工作者,都應該 看看錢復的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