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宋會」的共識與無共識 王景弘
陳水扁總統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會談,達成十點共識,各黨各派有 各種不同程度的反應,有的額手稱慶,有的失望,有的把它淡化,認 為不過爾爾,何必勞師動眾。其實這些反應都過份誇張,過份情緒, 沒有把十條共識的文字,與扁、宋會後各自表態的無共識,及會談的 可能作用一併考量。
扁、宋會的結果,有「共同結論」部份,白紙黑字寫成十條,沒有共 識者在會後各自表態,這兩部份都應算在會談的紀錄,如此處理,一 般注意力在看「共識」,而不特別注意各自表述的分歧。美國故總統 雷根與中國的「八一七公報」便採此模式,公報內容用不明確的文字 ,公報外的單方面聲明再提自己堅持的立場。
因為各黨的支持者,把焦點放在「中華民國」這個字眼上,並據此來 解釋所謂「統、獨」國家定位,台聯及一般民進黨支持者對阿扁重申 「四不一沒有」,和「中華民國主權現狀」感到不耐,而親民黨則以 「國家」定位為「中華民國」而認為取得勝利。這種立論都太看單項 文字的表面,而不看前後文字的連貫。
扁、宋十條共同結論,最明確、對台灣人民最重要的一項是認定台灣 主權歸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任何台海現況的改變,必須獲得二千 三百萬台灣人民的同意」,這是原則問題,也是宋表態他不能、也不 會「出賣台灣」。
台海現況的基本定義在雙方不相隸屬,扁、宋依中華民國憲法把國家 定位為「兩岸目前在事實和法理上的現況,此一中華民國主權現況, 必須受到兩岸和國際社會的承認和尊重。」這句話帶些可以有不同解 釋的模糊,但是從上下文及法理觀點看,中華民國「主權現況」不可 能包括中國大陸與外蒙古。
台灣或中華民國,要在法理上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只有兩個途徑,第 一個就是制定新憲法、改國號,建立一個新的國家。以此手段可以最 明確、最直接完成建國工作。但且不論國際條件的限制,以台灣內部 政治生態,反對者只要掌握四分之一席次,便可以否絕如此制憲,而 依現行公投法,直接由選民投票制憲,都不一定能達到法定通過的標 準。
第二個途徑較間接、不明確、需要時間逐漸確定,那就是「中華民國 」的台灣化。如此「台灣化」的意義,不是說台灣人主政,而是中華 民國等於台灣,其領土、人口、主權只限於台灣現有地區,「中華民 國」是台灣現行的「國號」。如果中華民國的國家要素不限於「現況 」,依國際法定義,它便不是一個主權國家。
從扁、宋共同結論的上下文看,他們界定的「中華民國」是「台灣化 」的中華民國,因為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華民國主權歸中華民國國 民全體所有,而中華民國的國民限於擁有中華民國國籍的二千三百萬 人,這些公民對「台海現況」任何改變具有決定權。而中華民國憲法 並未明定領土,「台海現況」的領土當然不包括中國大陸。
不但如此,共同結論第七條用了「台灣必須要有足夠的國防力量」, 「未來國家安全」,「我國國防戰備」等詞,也就說明「台灣」是一 個「國家」,否則那來「國防」力量,「國家」安全? 「中華民國」 的名稱是用了,但「台灣」是主權國家的陳述,則散置在不同條文。 這也就是說在不採取第一個途徑建立新國家的情況下,中華民國「台 灣化」是事實,也是台灣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法理基礎。
陳總統「重申」「四不一沒有」,和「現階段的兩岸關係的最高原則 ,應為遵守憲法、維持現況、共創和平」,當為支持者所不悅,並被 親民黨解釋為「憲法一中」。但憲法並沒有什麼「一中」,「現況」 也不是「一中」,台灣並沒有必要去爭論「一中」或「幾中」,只要 堅持自己是一個主權國家。如果把五十年現狀,和一再由台灣民意代 表修改的「中華民國憲法」硬稱為「一中」,那是自欺欺人的笑話。
親民黨的支持者慶幸宋楚瑜替他們「保住」中華民國的「國號」,但 對陳水扁而言,「在沒有改變前」需要遵守中華民國憲法,而憲法所 用的「國號」即中華民國,這並不是什麼「讓步」,只是照章行事。 憲法、國號的改變並不是總統的權限,更不是他一個人可以決定。
宋楚瑜強調親民黨與他個人的基本立場,「中華民國是唯一選項,絕 不接受台獨選項」,這是宋對自己支持者的交代,不論「中華民國」 和所謂「台獨選項」如何定義,先且不管,這話不說明,他的特定選 民間會出異議,因為共同結論的第六條提到「在兩岸善意的基礎上, 不排除兩岸之間未來發展任何關係模式的可能。」
扁、宋會及其聲明是否能如阿扁所願,改變朝野在立院對抗之僵局 ,仍待事實檢驗,但此項進展可能是朝野從對抗轉向某種程度合作的 契機,因為扁、宋會的結論即使沒有新義,至少有兩種功用:第一, 它把對抗的氣氛改變成「為國家,為人民」,雙方願存異求同,理性 合作的氣氛。合作的新氣氛對立法院議事的推展有其必要。
第二,會談及結論可以作為宋楚瑜從對抗轉向合作的政治掩護。宋楚 瑜可以對一些含糊或理所當然的措詞,解釋為他堅持立場得來的成果 ,如把聲明遵重「中華民國憲法」,堅持中華民國國號等當作勝利, 藉以減低他改變親民黨對軍購案及憲改立場對支持者的衝擊。
如果這場政治秀達到轉變對抗為合作的目的,台灣民主政治運作上可 以說是向前邁進一大步,但如果對抗依舊,陳水扁將面臨採取更強硬 對抗措施,或失去更多基本支持者的困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