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扁宋會」的「兩岸」議題 王景弘
陳水扁總統推動「政黨和解」,與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會談已有眉目 ,陳水扁對會談議題,以台灣民生、經濟為念,把重點放在這方面的 合作,宋楚瑜則表明要談「兩岸關係」,因為他願意幫陳水扁「解決 兩岸問題」。
宋楚瑜想談兩岸問題,陳水扁並沒有理由拒絕,即使是各說各話的回 應,也是民主體制下對選民有教育作用的公開辯論。這個議題在台灣 各政黨及選民之間存在許多混淆不清的定義與模糊的概念,政治人物 如果能把話說清楚,在台灣內部至少可以得到某種層度的共識,也有 助選民在此項議題上的選擇。
對於兩岸議題,台灣朝野的分歧經常用「國家認同」問題來概括,但 「國家認同」的定義隨時代、政局改變有所不同,過去國民黨威權統 治,要保持其虛構的法統,防範本土政權出現,對「黨外」、反對運 動也要求「國家認同」,他們的「國家」是「中華民國代表全中國」 ,「中華民國」要「統一中國」。說穿了,老國民黨政府的「國家認 同」是反對「台灣獨立運動」和反對台灣民主動的工具。這種定義的 「中華民國」,說得再天花亂墜,還是虛構,不但不能取信於國際, 也不能取信於台灣人民。
從李登輝總統當政,政治民主化自然演變出來的本土化、台灣化,和 特殊國與國關係的論述,對岸開始批李登輝為「獨台」,但國民黨內 部除少數舊統治層公開與李分裂外,其他當權者還是為國民黨及「中 華民國」的「台灣化」叫好,而民進黨對李登輝藉台灣化替國民黨政 權延年益壽的新政暗自叫苦。
國民黨政權結束,本土政黨上台,「中華民國」的名號尚無法改變, 但政治演變使「中華民國」台灣化的走向更明確。陳水扁提出「一邊 一國」與「兩國論」是一個模子,「中華民國」與「台灣」互用,指 同一「國家」概念,和新近的「正名」主張,都是務實強化台灣是一 個主權國家,憲法修改以前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但「中華民國 」主權在二千三百萬台灣人民,並沒有「一個中國」的問題。本土人 士指主張「一個中國」的統派人士有「國家認同」問題,因為這些人 不認同台灣,也不認同「台灣化」的「中華民國」。
嚴格來說,台灣大部份人民可能不滿意「中華民國」這個名號,希望 有一天能正名「台灣」,但在「正名」完成之前,它所代表的是「台 灣化」的「中華民國」。如果在野黨的少數政客不虛幻的把「中華民 國」建立在擁有包括蒙古的中國本土之上,台灣的「國家認同」只存 在一個需要長時間才能解決的「國名」問題。
如就民進黨與親民黨而言,兩黨理念有區隔,但那一種主張是台灣政 治的主流卻很清楚。民進黨與李登輝的理念一致,堅持台灣已經是獨 立主權國家,「中華民國」與「台灣」是一體兩面,如果要改變台灣 主權國家的現狀,需要台灣人民自決。民進黨主張台灣成為正常的主 權國家,永續維持獨立地位,不能接受喪失台灣主權地位的「一個中 國」。對一個曾被外來政權統治一百年的台灣人民來說,這是一個很 溫和、很慊卑的主張,但如果台灣人民依民主程序決定接受中國併吞 ,那是人民的決定,民進黨也無可奈何。
在這個長遠的理念下,民進黨既然執政,自然有權利和義務,不斷強 化台灣主權國家地位,強化國家安全,參予國際社會,不斷糾正過去 殖民性質的大中國主義教育,而代以正常國家的台灣主體教育。這是 溫和、漸進及以民主程序糾正過去被強行「中國化」的過程。
親民黨在中國政策上保持模糊,但宋楚瑜所謂的「一中屋頂」似乎代 表親民黨的基本政見,「一中屋頂」是什麼名堂,親民黨並沒有更明 確交代,但其相關的政策動向包括樂意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或某 種含糊的「一個中國」,台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份。如 此含意,「中華民國」不只是「台灣」,「中華民國」之名不可改, 「中國」之名應繼續使用,因為「一中屋頂」代表親民黨「中國統一 」的極目標。它不敢主張「統一」需要台灣人民公決,也不願意說台 灣保持獨立是一個選項。在如此不同的國家大目標下,親民黨的個別 成員明顯主張繼續大中國主義教育與宣傳,反對台灣主體教育,阻撓 強化台灣國家安全及主權國家地位的國防與外交。
「一個中國」圈套是中國政府取得對台灣主權的無本生意,它在法理 上對台灣主權主張脆弱,如果台灣自願奉送,那它求之不得。台灣要 維持一個主權國家地位,便不能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台灣與中國 立場之差異便在此,而民進黨與親民黨的差異也在此。
民進黨與親民黨的差異,可以透過台灣的民主程序,逐漸調和或並存 ,但台灣與中國立場的差異,或者說民進黨所代表之台灣與中國的差 異,便不能要求以台灣放棄主權地位來「解決」。
有些報導稱,宋楚瑜表示「願替陳水扁解決兩岸問題」,但也說他的 努力要有成果,需要民進黨改變其兩岸政策。這話犯兩個基本概念上 的錯誤:第一,除非中國改變其霸道、企圖併吞台灣的政策,尊重台 灣人民的自由選擇,或台灣人民決定接受中國併吞,否則雙方的問題 都沒辦法「解決」。現在台灣的要務在不損及我方主權利益的原則下 ,「因應」或所謂「管理」兩岸的關係,使它處於緩和狀態。「因應 」並不是「解決」,有些問題並不能依主觀意識「解決」。
第二,宋楚瑜如果要代表台灣、代表陳水扁與中國方面對話,他必需 遵照陳水扁的訓令與授權,而不是照他自己的意思、語言去溝通,依 自己的喜惡作承諾。陳水扁基於台灣人民最高利益的考量,不能接受 所謂「一個中國」原則,宋楚瑜要擔任對話代表便需堅守此分寸,如 不能說服對方改變立場,至少要堅守台灣的立場,把對話當「因應」 情勢的手段。天下沒有代表台灣與中國溝通,卻要台灣先改變立場, 使符合中國要求的道理。如果陳水扁能這樣做,那溝通之人也不需要 什麼高明之士了。
剛去世的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獲李登輝總統信賴與授權,與中國週 旋。他的任務就在「因應」兩岸關係,並不在「解決」雙方問題。一 九九八年,他赴上海會晤海協會理事長汪道涵之後,曾訪問華府,在 華府全國記者俱樂部作一場說明會,我看他使用麥克風說話都氣如游 絲,聽不清楚他在說什麼,忍不住好奇的問他:「你和汪道涵單獨會 談時間很長,到底談些什麼? 」他毫不遲疑的回答:「沒事談了,我 們談京戲。」
兩個老人代表兩種南轅北轍的政治立場,說來說去打老套太極拳,多 下來的時間只好談他們共同嗜好的「京戲」。電視鏡頭在轉、照相機 快門在響,兩個老人滿臉笑容在握手,雙方在「對話」,關係顯得「 緩和」,這就是兩岸關係的「因應」戲碼。辜振甫沒有說服對方,也 沒有被對方說服,但他已完成「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