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 - 資深新聞工作者

宋楚瑜打出美國牌之後

Posted at — Jan 14, 2005

宋楚瑜打出美國牌之後 王景弘

親民黨立委席次,在去年改選時被中國國民黨蠶食,而選後中國國民 黨主席連戰誤把「國親」視同一黨,在立法院「過半」,完全無視宋 楚瑜的感受和立場,很獨斷的揚言要組閣,要求這要求那,否則不惜 再讓台灣空轉。宋楚瑜則遠走美國療傷止痛,思考下張牌怎麼打。

他讓民進黨千呼萬喚,要求協商合作,也讓中國國民黨焦慮的放話, 「至少不要做出親痛仇快的事」。就在這當頭,宋楚瑜掀開第一張牌 :不是「中國牌」,不是國民黨牌,也不是民進黨牌,而是美國牌。 台灣政治,打美國牌的篇章不斷,民進黨前身、黨外打美國牌逼國民 黨威權統治民主化,國民黨打美國牌以壓制「台獨」活動,中國現在 也打美國牌,要對付「分裂主義份子」。

宋楚瑜打的美國牌,與這些打法、性質都不一樣,他打的美國牌只是 為下一張牌鋪路,或者說為他的下一動作提供政治掩護。以目前宋楚 瑜手上的牌,和美國牌的作用來理解,他回台灣前打出美國牌,確實 讓國民黨坐立難安。

對美國來說,由副助理國務卿會晤宋楚瑜「交換意見」,只是正常、 例行工作,因為國務院與各國在野黨領袖均保持例行接觸,而副助理 國務卿薛佛主管業務包括台灣,屬工作層級官員,由他與宋楚瑜交換 意見,並非特別禮遇。

美國政府對台灣政治呈現僵局,雖感憂慮,但那是內政事務,要在台 灣的政治程序中解決,美國不便置喙。在台灣政治僵局中,美國所關 心者主要有三:台灣軍購、「兩岸對話」、不要「改變現狀」。薛佛 與宋楚瑜會晤,一定會就此表達美方立場。

這三張牌被美國政府視為穩定台海情勢、避免爆發危機的要件。台灣 採購先進軍備是對中國的武力嚇阻; 兩岸對話是以政治手段因應雙方 關係,避免緊張; 不「改變現狀」是減少引發台灣情勢緊張的機會。 兩岸要對話,不是單方面可以達成,台灣一頭熱,中國死不理,話也 對不起來。不要改變現狀涉及現狀的定義,不但美、台意見有異,台 灣內部意見也不一,而宋楚瑜並非執政黨,與民進黨意見不同,美國 對宋楚瑜宣示此立場,並沒有太大意義。

美國最關心的還是台灣軍購被卡在立法院。一些國民黨政客以情緒性 語言討論台灣國家安全問題,認為對美軍購是作「凱子」,美國出售 武器只是為賺錢,親民黨立法委員與美方人士談話時,甚至還暗指台 灣可以選擇接受中國的招降,而省下如此軍費。這種非理性的態度, 使美國耽心台灣在嚇阻這一張牌失守,將來受中國脅迫時無意志、無 能力抗拒的局面可能出現。台灣缺少嚇阻能力,自然增加美國在嚇阻 中國用武方面負擔,事涉美國的重要利益。

美國這些立場並不是什麼機密,不需要什麼高層密談。對宋楚瑜來說 ,他要見美國官員,最好時機是選舉勝利,春風得意之際,而不是被 國民黨逼得進退兩難的時候。國民黨要求親民黨「合併」,其實與中 國要求台灣接受它「統一」無異,一旦「合併」、「統一」,小的一 方主體性、獨立性便消失,雞頭與牛尾,輕重利弊立見。以宋楚瑜而 言,他併入國民黨想當主席已無可能,國民黨內多的是當年因他當權 而退黨,和把二千年大選連戰失敗責任歸咎於他退黨參選的舊敵。雖 然有些國民黨的台灣政客,當年拜宋楚瑜提攜而得一席之地,但這些 人也不會支持宋楚瑜「歸隊」當頭搶資源。因此,他接受國民黨併吞 是下下之策。

避開下下之策是人之常情,如果宋楚瑜要選此下下之策,他就不必先 打美國牌開道,直接回去向連戰俯首接受併吞就是。他打出美國牌就 表示他還有中策和上策可用。中策是以台灣穩定與進步,不讓台灣限 入僵局為優先,與民進黨進行選擇性合作,不採鬥爭態度,以多數強 行杯葛一切立法。對它立場與國民黨較接進的法案,也可與國民黨合 作。只要親民黨先回到理性、正常行使制衡權利,不以妨礙台灣進步 的為要務的政黨,便突出國民黨的惡質作為,逼國民黨在改變作風或 被選民唾棄中作選擇。如此路線使親民黨站到民主、台灣利益的政治 制高點上,既維持自主性,也有重新贏取民心的作用。

宋楚瑜可以考慮的上策是在非意識型態議題上與民進黨正式合作,換 取若干行政資源。宋楚瑜要避嫌,自己不願爭行政體系權位,這可理 解,但是跟他在親民黨的政客並不一定如此。政客不找官位,那還算 什麼政客。宋楚瑜自己不幹,幫他的同志謀內閣、立法院、監察院的 官位,也是吸引人才、壯大親民黨的必要工作。即使不願黨人進入內 閣,則以合作換取立法院、監察院院長、副院長的職位,並不會「吃 相難看」,因為這兩院基本上還是監督政府的工作,由親民黨人士出 任,還能在合作中扮演制衡的功能。宋楚瑜如任「兩岸和平」特使, 也不能責以政治分贓。

採中策與上策,都會使國民黨的「泛藍過半」破功,招來國民黨的毒 罵,同時親民黨內部也會有反彈,他們習慣了反李登輝、反民進黨, 反阿扁,一下要他們與民進黨阿扁政府合作,其政客與支持者當然有 人腦筋轉不過來,有人已揚言要脫黨投靠國民黨。在這方面,打美國 牌可能減低內部的衝擊:他可以說美國對台灣情勢的關心,親民黨對 穩定台灣政局與台海情勢有責任,也能作出貢獻; 他可以說已向美國 保証親民黨與民進黨合作的多數有利維持現狀; 他可以說這樣做是為 台灣穩定發展的利益,為的是全局,也合乎美國利益,而不是為一黨 之私。

如果美國牌仍不足以阻止黨內部份政客投奔國民黨,那也只有認了。 只要民、親合作成局,國民黨眼看「過半」成空,連立法院院長、副 院長的位子都撈不到,黨產又將被清理,將來難免會有人出走另成黨 派,或投入親民黨、民進黨,造成政黨勢力重組、政黨良性競爭與合 作的開始。國民黨會說,這是「親痛仇快」,但就民主政治而言,這 頂多只是「國痛民快」,政黨之間競爭,說「仇」便太封建,太沈重 ,更何況這是得人心的民主政治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