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 - 資深新聞工作者

值得台灣省思的華府政治秀

Posted at — Jan 8, 2005

值得台灣省思的華府政治秀 王景弘

一月六日,華府有兩幕政治大戲,「抗議」去年總統大選的結果。如 果這幾幕戲在台灣上演,那可能是狂風暴雨,雞飛狗跳,誰都不得安 寧,但在華府演來,卻風平靜,若無其事,大家依角色及劇本走過場 ,媒體也沒有歇斯底里抓狂。

政治活動,有一大部份是「秀」,「抗議」也是「秀」的一類,問題 在如何演得文明,如何演得適當其份,而不是演得血秆噴張,頭破血 流。

去年美國大選的爭議並沒有二000年大選那麼大,四年前大選,布 希在佛羅里達州以數百票之差險勝,在爭議選區人工重新計票後布希 仍領先,民主黨要求全州選票人工重計,聯邦最高法院拒絕,布希獲 勝。在那種爭議下,國會最後認定大選結果時,只有少數黑人眾議員 抗議佛州選舉結果,但沒有一個參議員響應,結果抗議無疾而終。

去年大選的爭議,關鍵發生在俄亥俄州,布希和凱利誰贏得俄亥俄州 ,誰便贏得總統大選,因此雙方在俄州力拼。布希在俄州領先十幾萬 票,但因為有些地方投票設備不足,選民大排長龍,或選票不足,被 迫使用臨時印製之選票,有人因排隊費時,怕耽誤工作,未投票即離 去,這種情形以黑人、低所得、民主黨優勢區為多。

因為俄亥俄州選票最後重計,布希仍贏十一萬八千票,其結果無人否 定,但黑人民權運動者、自由派政客、綠黨及一些自由派公民團體不 斷活動,要求國會在一月六日最後認定選舉結果時,對俄亥俄州的選 民票表示異議。

一月六日,華府便有兩場政治大戲上演:一場是黑人、自由派、綠黨 活動人物一百餘人在白宮前舉牌示威,抗議俄亥俄州選舉「不正常」 ,要求國會對選舉機制進行改革,另一場便是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確 認布希當選的法定過程中,由黑人及自由派參、眾議員對俄亥俄州的 結果提出異議。

主持兩院聯席會議的副總統錢尼,因為有十幾位眾議員,和一位參議 員表示異議,便依程序裁定兩院各自開院會辯論兩小時,並就異議進 行表決。於是,參、眾兩院各自開院會,排定順序對此事發言。有異 議的議員多半強調他們並非挑戰選舉結果,而是希望藉此突出選舉機 制不良,需要進行改革。他們要強調的是「投票權利」的問題,因為 俄亥俄州有些選民的投票權受到約制。共和黨議員懶得演出,指這幕 戲只是浪費時間。參院方面,共和黨只有俄州的兩位參議員發言,害 得民主黨還找不到人頭湊時間。

國會演出這場戲時,大選的主角凱利人在中東,他早已承認布希得勝 ,並沒有意思挑戰結果。俄亥俄州民主黨黨部也早認輸,重計結束仍 輸,事情便結束,不要再糾纏不清。當然,抗議者也知道必然結果: 參院表決以七十六票對一票,眾院以二百六十七票對三十一票,否決 對俄亥俄州選舉結果之異議,布希正式獲確認當選。

兩場政治大戲,有幾個台灣民主還沒學到的特色:第一,他們抗議有 合理的訴求:對選舉機制進行改革,將來不要再犯同樣錯誤。他們並 不是「聚眾」要以暴力改變選舉結果。第二,在國會兩院辯論,各本 良知及理性,陳述自己或選民所關切的問題,並沒有「打群架」,「 黨紀嚴明」或一窩風的對決心態。第三,依議事規則,把該說的話說 完,時間到便投票,雖然眾院沒有共和黨議員支持異議,但多的是民 主黨議員不贊成。在參院方面,投贊成票的只有孤零零一票,七十六 位民主黨及共和黨參議員皆不以為然。第四,當事人凱利仍有參議員 身份,但他遠避國外,並不湊熱鬧。

民權運動者遊說國會議員提出異議,他們也示威聲援,目的已說得清 楚是要保障投票權,避免少數族裔投票受阻礙,這是純政治秀,美國 媒體自然也見怪不怪,以政治秀的本質對待。華盛頓郵報在第四版刊 出此項新聞,而紐約時報則把它放到第十七頁。新聞媒體持平、冷靜 的把關,就新聞論新聞,不存心興風作浪,不無中生有,不把小事炒 作誇大,整個社會便平靜得多。政客蓄意作秀,媒體不察,更加誇作 戲碼,必然打破社會所渴望的寧靜。

政治舞台角色繁多,各有本分,華府這兩場政治大戲,社會活動者演 社會活動者的角色,國會黑人、自由派議員演他們的角色,而媒體演 他們公正、冷靜把關的角色,只有各守分寸,民主體制才能展現它的 優越,而不會在惡鬥中形成僵局,選民被捲在政爭中,無奈的過不得 安寧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