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 - 資深新聞工作者

以憲改與認同解決台灣政治亂象

Posted at — Dec 29, 2004

以憲改與認同解決台灣政治亂象

過去四年,台灣政治呈現僵局與混亂,近半個世紀威權統治台灣的中 國黨,仗其在立法院聯合保持的些微多數,強行封殺民進黨推動政治 、經濟、社會改革,和國家安全所需的法案及預算,讓一個民選的本 土政府無所作為。

中國黨的作為,突顯台灣政治的兩大問題:憲政體制缺乏節制立法權 應有的平衡,和一些台灣政客不顧台灣前途,死忠於中國黨的奴才性 格。要突破台灣政治僵局,建立正常民主運作,憲政改革及台灣主體 意識教育實為當務之急。

台灣憲政體制之設計,仍以中國黨一黨專政,總攬行政與立法權為基 礎,未顧及兩者可能分屬不同政黨之局面。如此設計,執政黨如掌控 全局,推動政務可望順利,但卻有可能流於專權。在野黨在立法院只 能居於微弱的節制地位,幾乎不可能改變行政部門的法案。

但在行政與立法分屬不同政黨控制,而立法院席次只是些微之差,則 立法院便可能濫權,造成立法主導行政,或行政的空轉。立法院可以 仗些微過半數,封殺法案,或制定新法案,即使行政院要求再議,立 法院通過原案所需的票數並未提高,仍只需過半數即可,不像美國制 度,總統否決之法案,國會要反否決必需兩院均以過三分之二多數通 過才能成為法律。美國體制,國會對行政部門有適當制衡,但不會流 於國會濫權主導行政。

台灣總統既已民選,則應採總統制,授總統行政權力,也課以責任。 立法部門要推翻總統的法案,必需以三分之二多數為之。即使修憲決 定採內閣制,則推翻內閣法案也應,以三分之二多數為準,而不容糾 集過半數的立法委員即可濫權。

提高反否決行政部門法案的門檻,對台灣政局穩定更加重要。目前在 野的中國黨,深染中國封建文化及列寧政黨的鬥爭習氣,既沒有民主 政黨的風度,也沒有認同及愛護台灣這個國家的感情,他們日思夜想 ,不擇手段要奪回政權。他們不能等選民四年一次的選擇,而是想透 過立法奪取政權,或不分是非善惡,阻撓立法,破壞施政,以「証明 」本土政府無能,作為他們下次選舉的張本。陳水扁政府顯然並沒有 能力應付如此惡質的外來政黨。

但更令人痛心的是,替這個外來政黨抬轎,幫中國黨欺壓、統治台灣 人,現在還當中國黨奴才與馬前卒來對抗本土政府的,盡是一派無知 、無格的台灣政客。他們受中國黨豢養,替中國黨裝點「民主」的門 面,打擊台灣民主發展。在台灣民主化之後,他們仍不知以台灣主體 為重,不能解脫中國黨的束縛,仍以有奶便是娘,聽命中國黨的指揮 ,與對岸中國同調,打擊台灣意識與主權國家地位。

中國黨政客有許多替中國人作幫凶的台灣人,但沒有以台灣主體為念 的本土派。他們在立法院的作為完全聽命於其懷抱中國意識,心中無 台灣的黨魁之意志。這種投票機器人,與中國黨原來豢養的老賊並無 不同。他們跟著阿斗黨魁喊「一個中國」,反對「去中國化」,反對 「台灣本土化」,反對中國黨自己買不到的軍備,這些沒有良知的政 客,根本不能算「台灣人」。

台灣被外來政權殖民統治半個世紀,經過多少人犧牲流血,建立民主 體制,但卻還有這種沒有人格的政客,這是「台灣人」之恥。在民主 的進程,我們還需要動員有良知的台灣人,教育這些政客,逼他們在 國家認同的原則問題上,站在台灣人民一邊。台灣主體意識的深化, 是長程的教育與宣導工作,與憲政改革相輔相成,絕不容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