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選舉「輸贏」與「新民意」 王景弘
民進黨還是比較老實,不像國民黨那樣善於玩文字遊戲。這次立法委 員選舉,民進黨席次及得票率都微增,仍居立院第一大黨,泛綠在立 法院的席次也沒有減,但民進黨已經承認「失敗」,「選輸」,黨秘 書長張俊雄、副秘書長李應元和鍾佳濱都遞出辭呈,負起「敗選」責 任。
相反的,泛藍並沒有「贏」,只是保住立法院原有席次,國民黨便像 中了彩券一樣,自認是「勝利」,立法院出現「新民意」,而所謂「 新民意」者,是指其結果比陳水扁當選總統的「民意」更新,更具當 前的代表性。其實論得票率及席次,泛綠並無變化,國民黨的勝利是 建立在親民黨的失敗上,國民黨的得票率及席次增加幅度,正是親民 黨減少的幅度。連戰把泛綠席位未變、沒有輸當贏,屬文字遊戲,而 把泛綠席次調整有利於國民黨當作勝利,那更叫宋楚瑜咬牙切齒。
民進黨承認「挫敗」或「失敗」,在文宣上也造成如此印象,最重要 一個因素是在文字遊戲上犯了讓一般期望太高的錯誤。把目標定得太 明確,希望定得太高,輿論及對手便以此目標作為檢驗勝負的標準, 即使民進黨席次仍有進展,但只要未達到自己定的目標,對手及輿論 便會把如此結果視為民進黨失敗。
把期望、目標提高,雖然有鼓舞士氣的作用,但透過如此造勢所得到 的印象只是「空氣票」,它可能存在,卻不知道在那裏,而且沒有把 握這些「空氣票」會真正流進票箱。國民黨靠它黨國體制嚴厲控制半 個世紀,在台灣各個層次都有綿密的組織網,投靠國民黨的地方政客 便運用這些組織、地方派系及人秆,來動員選舉。
在四萬票左右便可當選的立委選舉,組織戰顯然比吸引空氣票要安全 可靠,而這種組織戰需要靠個人在地方上長期經營的人秆,國民黨黨 國不分五十年所累積的組織優勢,至少到現在還沒有瓦解,而選民自 覺、自主性雖已提高,但在地方性選舉,涉及人情、派系利益等種種 因素,其選擇便與總統選舉有所不同。再加上落伍的選舉制度,把「 配票」當「民主」,而組織較嚴密的國民黨,比以空氣票為重的民進 黨更容易掌握配票。
國民黨憑其五十年黨國不分執政優勢,對複數選區選舉的掌控能力, 在一九八0年代其組工會主任馬樹禮對黨外人士的談話便顯露無遺。 馬樹禮曾約當時黨外龍頭康寧祥的好友、黨外在美國的聯絡人賴義雄 長談,目的在讓賴義雄向黨外傳話。馬樹禮的訊息很簡單:黨外要求 國會全面改選,國民黨可以接受,但總統直選的主張,國民黨無法接 受。他弦外之音即國民黨仍有信心控制國民大會,並透過國民大會選 出國民黨推出的候選人當總統、副總統,但總統開放直選,國民黨便 無法贏得總統選舉。
這種估計至少到這次立委選舉仍屬有效。國民黨在三年前立委選舉, 席次大幅跌落,民進黨成國會第一大黨,但泛藍仍居立法院多數。這 次選舉,泛藍並沒有強烈企圖心,只求不大幅失血已足,不讓泛綠衝 破半數便算「贏」,因此,提名保守,「總量管制」,泛綠忙於造勢 吸引空氣票,泛藍卻在組織上動員,結果得到保本的最低目標。把老 本保住就算勝利,可見這個政黨的走向。
但即使是如此,國民黨卻製造所謂「新民意」之說,要求多數「組閣 」。這種論調可謂毫無法律觀念,也比於不倫。國民黨政治學博士所 謂的「新民意」,指的是新選舉「結果」,這次選舉的結果比三月總 統選舉結果還晚近,就時間上而言是更「新」,但如此比法是橘子比 蘋果。總統選舉與立法委員選舉是兩碼事,選舉方式不同,候選人數 字不同,所競選的職務、責任不同,立委選舉的新結果並不取代或否 定八個月前的總統選舉結果。
如果要比「民意」,立委選舉只能與上次的立委比,如此「類比」才 能說立法院是否有新結構,或新「民意」。但就藍綠席次而言,「新 」的民意與三年前的「舊」民意一樣,就政黨席次分配而言,國民黨 搶了親民黨的席次而有較大幅增長,但仍然是第二大黨,與「舊」民 意也無二致。
「新民意」既與「舊民意」無異,則要求依「新民意」組閣更荒唐。 立法與行政的職責不同,其權責依憲法規定。憲法既非規定國會多數 黨或多數聯盟組閣,泛藍的要求便沒有什麼「依法」組閣的基礎。憲 法是國民黨主導修定,白紙黑字,清清楚楚,泛藍不要利慾薰心,連 憲法上這幾個大字都看不懂。
美國政治體制,國會有兩院,參院議員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 一; 眾院任期兩年,每兩年均全部改選。如此設計,使參院作為持續 與穩定力,眾院則更能反應「新」的民意,因此眾院也有所謂「人民 的議會」 (People’s House) 之稱。但眾院的改選即使反映「最新民 意」,其權責仍然是依憲法規定,在國會運作,並不能就此凌駕參院 、總統之上,或要求白宮人事遷就眾院的新民意。
泛藍口口聲聲捍衛「中華民國憲法」,卻說出違反憲法的話。如果泛 藍承認總統選舉沒有得勝希望,要以取得組閣權為目標,那他們可以 提議修憲,改成國會多數黨組閣的內閣制,不要說些不知憲法為何物 的話。
內閣的任命,「依法」仍是總統職權。陳水扁在第一任曾以政治考量 ,請國民黨的唐飛出任行政院長,郝龍斌出任環保署長,但泛藍並不 領情,在國會不斷杯葛,逼唐飛身心交疲而去職。郝龍斌則選擇自認 政治有利時機去職。過去四年,泛藍在國會濫權,製造問題,圖以政 治鬥爭拉垮陳水扁府,而非以台灣利益優先,盡到立法院的法定職責 。立法院有監督和約制行政部門濫權的責任,但立法院的反對黨,為 反對而反對,自己便先濫權。反對黨的濫權使民主體制缺乏效率的弱 點,更擴大成台灣安全與發展的嚴重障礙,國民黨在「慶祝」保本「 勝利」的同時,更應該嚴肅思考台灣的利益,和反對黨的責任,不要 只沈迷於一黨的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