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 - 資深新聞工作者

台灣已經長大了

Posted at — Oct 28, 2004

台灣已經長大了 王景弘

不論是失言或蓄意,美國國務卿鮑爾在北京涉及「台灣不是獨立,未 享有作為國家的主權」,及後來經澄清的兩岸和平「統一」之談話, 對台灣都是嚴重的損害,而台灣的強烈反應,顯示民主的台灣已經長 大,美國應調整心態,正視台灣已經長大的事實。

表面上看,這是一場意外引起的爭執,但這是朋友間的爭執。台灣需 要美國的友誼與支持,但民主化後的台灣,不可能再對有損台灣國家 主權、生存權益的言詞,對美國友人保持沈默。美國應在這場爭執間 得到一點教訓:它不能只顧中國的立場,而對台灣的立場完全漠視。 美國不能只知對中國敏感,而不知對台灣敏感。

對美國來說,台灣最好像兩蔣的國民黨政權那樣聽話,說你是國家, 你就是國家,說你不是國家,你就不是國家。美國用來應付中國與蔣 家國民黨政權的「一個中國」政策,被國民黨政權用來作為統治台灣 的「法統」,國民黨寧可抱著「一個中國」被北京困死,而不願如楊 西崑所建議,拋棄「一個中國」,與中國畫清界線以求生。應付如此 緊抱「法統」,坐以待斃的政權,當然比應付一個新生民主國家的政 府要容易。

台灣民主化,本土政黨執政,其意義不只是誰當權,而是更重要的國 家定位問題。從國民黨威權統治解脫出來,本土政權和絕大多數台灣 人民堅持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並不是中國的一部份。所謂「反攻大 陸」既不可能,也非台灣人民意願,但受中國併吞更非民主的台灣所 能接受。在台灣政治光譜上,「一個中國」早被淘汰。

台灣不再接受「一個中國」,當然會衝擊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 除非台灣政策倒退,坐待被併吞,或美國調整過時的「一個中國」政 策,正視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的現實,否則因為「一個中國」而引起 的爭執不會消失。

美國在冷戰時代只承認一個政府的「一個中國」政策,也許合於它「 反共」的利益,卻是不合國際慣例的錯誤。在後冷戰、自由、民主成 界政治潮流之後,美國不承認民主的台灣,而承認一個仍然是「共黨 專政」的中國,也是不合國際慣例的錯誤。台灣不但應被稱許為「民 主成功的故事」,更應被承認為一個民主國家的事實。

民主政治有它蓬勃的動力,不同的主張與政策互相激盪,人民在不同 的政黨、不同政見中進行選擇。要民主化的台灣,保持不被承認、繼 續受併吞威脅的「一個中國」現狀是不合理,也不可能的。

陳水扁政府並不是沒有顧到美國的利益,民進黨政府和多數台灣人民 都希望美國政府能正視民主台灣的新現實,改變「一個中國」政策, 與台灣恢復正常關係,讓台灣成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也許美國 一時無法改變此項政策,至少它可以少提「一個中國」,也沒有理由 去「認知」中國對台灣主張的立場。尼克森在上海公報中的所謂「一 個中國」立場,當時已非真實,現在更是荒謬。美國既然承認兩岸有 紛歧,則基於公允立場,美國除認知中國的立場外,也應認知台灣所 堅持是主權國家,不是中國一部份的立場。

美國不但沒有這麼做,反而是在中國政府壓力下,一再強調「一個中 國」政策,要台灣維持現狀,現在鮑爾更是有意或無意把台灣的現狀 說成「不是獨立」,「未享有作為國家的主權」,當然要引發台灣抗 議與反彈。鮑爾不要把台灣的抗議當是對他個人不滿,這是「一個中 國」政策造成的問題。束縛台灣,不合台灣政治現狀的「一個中國」 政策,應該是改變的時候了。

就美國、中國、日本、東亞及東南亞各國的利益而言,處理台海問題 的最佳選擇是接受及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的「現狀」,不要 再把事實獨立五十幾年的台灣,再視為「非獨立」,「未享有主權」 的「非國家」。美國與其他民主國家應該努力的是促中國放棄野蠻的 武力威脅,尊重台灣人民依民主程序所做的選擇。

中國自己恐懼民主,對台灣復有併吞之心,其對台灣民主之敵意還是 意料中事,但美國鼓勵台灣實行民主,卻不尊重及承認台灣民主演變 成新國家的事實,這便不免在台灣造成強烈反彈。陳水扁總統立即公 開重申台灣是主權國家的立場,外交部長陳唐山立即約見美國在台協 會駐台灣代表包道格表示關切及要求澄清,動作雖大,卻也是在嚴重 問題上非做不可的正常反應。

美國國務院的澄清聲明,回到「一個中國」政策,美國承認中華人民 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認知「中國的立場」,即中國 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最後和平解決需雙方所同意,雖然 形同糾正鮑爾的失言,但是這個歷經三十三年的所謂「一個中國」架 構,已與現實脫節,對民主的台灣極度不公平。

美國應該認真重新思考所謂「一個中國」政策,美果如果不接受台灣 已是主權國家的現狀,它面臨的將是更多磨擦和反彈。一個以美國民 主制度為榜樣建立起來的國家,卻美國說成「不是」國家,這是很傷 台灣人民感情的事。美國政策即使一時還不改變,至少對台灣的主權 國家地位要敏感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