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 - 資深新聞工作者

鮑爾在北京言詞的解讀

Posted at — Oct 26, 2004

鮑爾在北京言詞的解讀 王景弘

美國國務卿鮑爾在北京談對台灣政策,說出幾句狀況外的話,引起台 灣關切,國務院也忙於澄清,強調美國對台灣政策,「今天和昨天一 樣,並沒有改變。」

我們相信國務院的澄清,也能理解國務院官員不能打國務卿嘴巴,更 正他的談話。但既然一個英文字「統一」與「解決」含意相差十萬八 千里,也事關美國「長期以來」的一貫政策,鮑爾國務卿應在最近期 內,找適當時機,正確使用「解決」,以反映美國的一貫政策。

「統一」 (unification) 與「解決」 (resolution) 帶有不同意涵 ,也代表美國與中國立場的差別。所謂「和平統一」是中國的立場, 帶有「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意義,中國併吞台灣有其「正當性」。 美國一貫主張的「和平解決」則強調和平的手段,而不對解決的結果 有特定主張。

這兩個字眼職業外交官不會弄錯,但一到大官便常會出狀況。雷根總 統的第一任國務卿海格,便誤用過和平「統一」當美國政策,事後經 助理國務卿何志立「澄清」。這次鮑爾在北京接受訪問時,用了和平 「統一」的字眼,駐美代表李大維立即向國務院高層官員查詢,經明 確告知,美國對台灣政策並無改變,美國一貫政策是兩岸經過對話, 達到問題的和平「解決」。

國務院發言人依利在例行簡報中,也技巧的指出,美國政策的一個要 素是兩岸問題經由對話和一個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辦法,達到和平「 解決」。

鮑爾國務卿另一狀況外的談話,以美國政策而言,並不算錯,國務院 發言人依利事後也稱此項有關台灣地位的談話,反映美國長期的政策 ,但他的表述方式可謂言多必失。

鮑爾是在被問到台灣不斷主張它已經是「獨立的主權國家」,不必再 宣佈獨立的問題時,多說了幾句不必說的話。他說:「他們 (台灣 ) 可以自己那麼說,但我們的政策很清楚。中國只有一個。台灣並不是 獨立。它並未享有作為一個國家的主權,那是我們的政策,我們堅定 的政策‧‧‧我再重述一次,我們不支持在台灣的獨立運動。」

如果鮑爾只說到台灣要發表什麼聲明,那是台灣的事,美國政策並不 承認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那便比較符合美國政策。台灣是否獨立, 是否主權國家,有國際法上的定義,有事實的認知,有不同的政策決 定,美國不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那是美國的政策,而不一定是 事實的表述。鮑爾稱台灣可以發表自己是主權國家的聲明,而美國政 策是不承認,這表示雙方看法、立場不同。

但這種立場也常常混淆,常常出狀況,例如布希總統和鮑爾國務卿在 提到台灣時,都曾稱為「國家」。鮑爾在正式記者會中提到陳水扁還 是用「陳水扁總統」。不是國家,何來總統? 不把台灣這一個國家當 國家,只是應付中國霸權的權宜手段,事實上,就像提問者所說,至 少還有二十幾個國家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不但如此,鮑爾所一再提 及的台灣關係法,也把台灣視同國家,美國一應適用於國家、外國、 外國政府的法律均適用於台灣。

在正式政策的層次上,美國不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倒是事實。美國 此項政策,至少應從一九七九年美國外交轉向時算起,美國與「中華 民國」斷交,便以「台灣當局」稱呼台灣。但嚴格說來,那是美國政 策的改變,而不是台灣地位的改變。

過去,美國政策對「台灣不是主權國家」有比較婉轉的說法,如一九 九四年台灣政策檢討,美國重申「一個中國」政策,並稱美國不支持 台灣參加像聯合國之類「以國家為會員」的國際組織,這就是美國不 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的另一種說法。

但是,鮑爾國務卿用直接的語言稱「中國只有一個。台灣並非獨立」 ,那是不合事實的陳述,也容易引起誤解,令人遺憾。美國應該理解 及接受台灣的「現狀」就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台灣主權屬於在台灣的 二千三百萬人民。如果美國不接受如此現狀的解釋,其必然結果是台 灣人民繼續接取更積極的作為,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家。

鮑爾仍沿用舊套,或依中國的說法,把這種政治訴求及活動,稱為「 台獨運動」,但台灣實際上已經脫出「台灣獨立」的訴求,而是台灣 「建國」的訴求。台灣既不屬於任何外國,不是任何國家殖民地,在 民主體制下,人民選擇自己的政府、總統、國會,有自己的外交、國 防,與各國有正式外交或實質關係,就沒有從那一國「獨立」出來的 問題,只有經過內部憲政改革與參加國際社會的建國問題。

在所謂「台獨」問題上的發言,鮑爾的用語卻是第一次恢復美國最原 始和正確的承諾:美國不支持在台灣的「獨立運動」。這是尼克森與 季辛吉對中國領袖周恩來的承諾之一,以後受到羅德等一些國務院官 僚的曲解,化約成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和所謂「中國不武,台 灣不獨」的模式。其實,「台灣獨立」屬於「和平解決」的可能選項 之一,就像如果兩岸都同意合併,美國並沒有理由反對一樣,如果中 國承認台灣是一個獨立國家,美國也沒有理由「不支持」。美國的立 場是不支持「台灣獨立運動」,但是,如果現在還有「台灣獨立運動 」,他們並不預期美國支持,他們需要的是選民的支持。

除這些狀況外語言之外,鮑爾此次北京行的談話,對台灣還是積極性 的多,如他對軍售問題的談話,不但重申台灣關係法是美國政府的責 任,而且把中國軍事佈署使台灣安全感受威脅,視為台灣軍購需要增 加之因。他也認為陳水扁總統國慶談話可作為雙方恢復對話的契機, 這些積極性的談話,可作為美國政策未變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