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德磊「私訪」台灣所呈現的問題 王景弘
美國國務院副助理國務卿凱德磊被控未據實填報訪問台灣一事,突出 外交系統與情報機構功能、結構及競爭所產生的問題。這個老問題, 過去無法解決,將來也無法解決。
凱德磊「私訪」台灣,及與情報官員接觸發生意外事件,外交部長陳 唐山宣稱不知情,外交部在「狀況外」,而媒體報導,國安局証實以 專案方式接待凱德磊訪問台灣,這是政府左手不知右手在做什麼事。
在凱德磊被指控的疑雲未解之前,國務院態度也非常低調。因為凱德 磊官階還在不准訪問台灣的層次,他以極機密方式到台北,並在背景 調查中未填報此行,而被聯邦調查局注意釘梢,如此狀況也有人不排 除聯邦調查局求功心切,並未對他「私訪」未報,先向國務院求証事 實真相而有所誤會的可能性。
國務院並沒有對兩位國安局駐美官員下逐客令,顯然美方並不認為他 們的工作逾越或違反外交人員的行為規範。如果他們作為有問題,美 方早就宣佈他們是「不受歡迎人物」,要求他們離境。
台灣有些媒體習慣把情報官員稱為情報「幹員」,而把「情報」搜集 工作視為極狹義的、以各種不當手段去「偷、買、騙」來的文件、內 情、機密。但從事這種不法、狹義情報的人,身份是不能公開的。配 屬在大使館或台灣代表處、美國在台協會這種駐外機構的情報官員, 與外交官員同樣享有外交豁免權,他們負責與駐在國的情報合作、聯 絡及以符合外交人員行為規範的方式,與駐在國各層面接觸,取得瞭 解駐在國所必要的各種資訊,並不是小說中的「間諜」。
美國有兩位駐過台北的情報官員,他們的大名台灣政界還耳熟能詳, 一位是克萊恩 (Ray Cline),另一位便是李潔明 (James Lilley)。 克萊恩任中央情報台北站長時,與蔣經國公誼私交均深,克萊恩夫人 還是蔣經國的英文教師。他後來回美擔任中央情報局副局長,兩度奉 命專程到台北遊說蔣經國影響蔣介石不要否決外蒙古加入聯合國,及 不要主動與法國斷交。李潔明曾在中情局台北站、香港站任職,並擔 任過北京站站長,中央情報局中國事務國家情報官員,後來擔任美國 在台協會駐台北處長及駐中國大使。他任情報官員的身份是搜集情報 ,但並不是「間諜」。
台灣在駐美代表處也派有情報官員,負責人中將官階,以顧問名義公 開活動,他屬下有處理日常業務的秘書。依政府結構及分工的理解, 駐美情報官員的任務是與中央情報局、國防部情報局等機構例行交往 ,進行官方情報交流與合作,並非作秘密情報,或像舊蘇聯的 KGB 那樣吸收、收買「間諜」。
但問題出在國安局的情報分析,並不能以與中情局的官式交換為滿足 ,它為國家安全業務及研判國際情勢,需要來自各方面的資訊,這些 資訊要多,也要快。外交系統呈報的資料,在台北並不一定分給安全 局,即使分過去,時機上也較遲。在國安機構來說,多方面情報來源 的綜合研判,可能更有助判斷的正確性,因此,駐美情報官員的業務 及接觸對象便不限於中央情報局,國防情報局這些對口單位,他們連 國會報告、國務院的報告、國防部報告、聽証會証詞、美國政府官員 有關台灣、中國、國防、東亞各方面問題的記者會答詢,乃至華府各 種智庫的討論會內容,都成為搜集的對象。他們要瞭解美國政策,也 需要與不同部門官員交換意見,聽取對方的正式或背景說明。
外交系統方面人員多,層級和分工都很清楚,以凱德磊為例,他是駐 美代表的正式交往對手,外交系統人員雖在公開或社交場合可能與凱 德磊見面,但他們不可能逾越層級與他打交道。相反的,以顧問名義 駐美的情報官員,並不受外交系統節制,如果凱德磊有時間,願意作 非正式的談話,增進國安當局對美國政策的瞭解,他要求與凱德磊會 晤對雙都不算犯規。
在外交系統方面,不可能出現三等秘書、二等秘書,甚到副代表例行 性與代表的美方對手打交道的事,美方官員也不會接受這種層級不對 頭的邀約。但情報系統人手不足,瞭解問題與取得更多資訊的壓力大 ,不同功能、不同屬性和機構問相競爭的特色,在陰差陽錯下,便會 出這種意外事件。這是不幸事件,但如果台灣作為並無違法、或違反 國際外交人員公約,這並不是有損雙方關係的嚴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