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希減少海外駐軍的戰略與政治 王景弘
美國總統布希宣佈醞釀已久的美軍重新佈署計畫,估計在未來十年, 約七萬目前駐在歐洲及東亞的美軍,將調回美國本土基地。受此方案 影響最大的是駐德國美軍減少一半,駐韓國美軍減少三分之一。
以冷戰後新的戰略形勢,新的威脅來源,新的戰爭科技與戰略思考, 和國內政治考量,布希宣佈的長程計畫不但無可爭議,而且具有前膽 性。但在國家安全議題受選民普遍關切之際,急於在此項議題上與布 希爭鋒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凱利,立刻批判布希的宣佈,「時機不宜 ,手法不宜」。
凱利並不挑戰布希重新佈署美軍方案,而只批評其時機與作法,証明 美軍重新佈署以應付新情勢的正當性。他的批評與布希選在此時宣佈 此項方案,都有政治考量的因素。
布希的政治考量在於減少國內軍事基地的關閉。雖然駐德及駐韓美軍 基地的經費都得到兩國政府的分攤,對美國軍事開支的負擔不無小補 ,但是,美國國內軍事基地因軍員不增,預算緊縮而關閉,對一些州 造成相當衝擊。重新佈署美軍的計畫,可以延緩及減少國內基地的裁 撤,在政治上對布希有利。
凱利不甘心布希檢此便宜,便挑剔布希宣佈的時機,認為此時作此宣 示是對潛在的敵人示弱,而且帶有懲罰違逆美國意志之南韓與德國的 意味。南韓在處理北韓核子武器問題上,主張採取妥協、溫和措施, 不像美國立場堅定。德國總理施勞德反對美國對伊拉克用兵,與法國 站在一邊,這筆帳布希不易釋懷。
但以新的國際情勢而言,減少美國在德國駐軍,並不能說是對德國的 有效懲罰,因為駐德美軍是冷戰產物,那是西方陣營北約組織對抗蘇 聯華沙公約集團的第一線。在德國駐軍的裝備、作戰計畫都以蘇聯為 假想敵。現在蘇聯已瓦解,俄羅斯已非威脅,華沙公約不但不存在, 它原有成員有的已經成為北約組織的盟國,在德國駐大量軍隊的理由 已不存在。
美國安全面臨的新威脅來自國際恐怖組織,那並沒有明確的防線,恐 怖份子從世界各地,包括美國境內,都有發動恐怖攻擊的可能。目前 對美國敵意最深的國際恐怖組織,當數回教、阿拉伯世界的系統,而 其隱藏、活動地區主要在中東、中亞和西亞。德國的生活條件固然適 合美軍及其眷屬,但對付恐怖組織需要與友邦國家的軍事、安全武力 合作,熟悉地理環境,和迅速移動,美軍從德國分散或調回美國本土 有其必要。如此重新佈署,並沒有爭議。
凱利陣營認為除了全球反恐怖作戰外,當前最危險的是北韓發展核子 武器,美國與其友邦正進行六方談判,要解除北韓核子武器問題,但 美方卻片面宣佈減少駐南韓美軍,讓北韓長期的要求得逞,而不必付 出代價,這是對北韓示弱,並影響南韓對美國的信心。
其實,駐韓三萬七千美軍,並不足以應付北韓南侵的陸戰,它只是象 徵性、帶嚇阻和引線作用,從一九七喩年代卡特總統便有減少韓國駐 軍之議,但都以政治和戰情勢的考慮而未能實現。現在北韓可能擁有 核子武器,其以陸軍南侵的威脅減低,美韓也要避免發生如此陸戰, 而南韓年輕一代民族意識高張,與美國駐軍常生摸擦,韓國政府對因 應北韓核子武器問題與美國也有歧見,美國以軍員短缺,在伊拉克佔 領軍需要輪替而要減少美國駐軍,屬實際需要。
凱利陣營批評布希政府未以減少駐軍換取北韓在安全、核子武器問題 上讓步是失算,但北韓要求美軍全部撤出韓國,而且要求美國保証不 攻擊北韓,在美國陸軍兵力不足,需要重新佈署之際,想以減少駐韓 美軍換取北韓在核子武器問題上讓步並不切實際。
一個凱利陣營不願明提的真正問題,是中國霸權態度對地區的影響。 中國擴張主義立場,不但威脅台灣安全,而且對東南亞地區國家有脅 迫作用,衝擊美國利益。東南亞國家不希望淪為中國的勢力範圍,需 要美國勢力制衡,如果美國在地區的佈署減弱,那可能被解讀為美國 對地區的承諾減低,動搖地區抵制中國勢力的信心。
布希政府不可能不瞭解地區國家的心理,但美國在亞洲的戰略,重點 在預防外交,和利用它海、空軍及精密科技武器的絕對優勢,對可能 製造危機的國家進行嚇阻。美國在亞洲地區進行像阿富汗與伊拉克那 種陸上戰爭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在如此戰略考慮下,美國七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在全球七大洋同時展開 的「夏季秆動」大演習,以測驗美國海軍的新戰略:艦隊反應方案。 但它的作用明顯就是在展示實力,警告可能趁火打劫的國家,美國陸 軍也許因佔領伊拉克而顯兵力不足,但海軍還足以應付全球危機。
美國著重強化東亞沿海國家反飛彈能力,並計畫在夏威夷到關島之間 佈署另一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反映的也是這種戰略的思考,並彌補減 少駐在地區陸軍兵員可能發生的心理影響。這是美國與地區民主國家 的共同利益,也是保障地區和平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