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系列」二
美國「一中政策」:帶模糊與彈性 王景弘
相對於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帶模糊、 彈性、權宜、敷衍性質,那是美國在不同時空背景,回應北京無本生 意的勒索,而建立在一個明知是虛構的基礎上。
從老布希政府以來,美國政府對此項問題的表述,都強調「我們的一 個中國政策」,這句話明顯的要與北京的「一個中國原則」有所區隔 ,而且這只是美國的「政策」,美國可以依不同時空環境及其國家利 益,而調整、改變「政策。
因為美國的「一中政策」是在特定時空環境,回應北京勒索而作出的 權宜之計,華府並沒有把「中國」和台灣主權問題作明確的定位,以 保持它運用空間。美國所作最明顯,也最重要的保留是它提及「一個 中國」,也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但 它並不指陳「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更未說「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 國的一部份」。
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通常用一九七一年作為起點,並以一九七 二年「上海公報」作為第一份正式文件。在此之前,美國考慮過「兩 個中國」政策,但礙於蔣介石的「漢賊不兩立」,中國情勢不定及其 與蔣介石同樣的你死我活立場,和美國國內對中共敵意未消,「兩國 」政策未能實現。一九七一年,尼克森為結束越戰,並利用中國與舊 蘇聯的分裂,達成聯中制蘇的戰略利益,派其國家安全助理季辛吉訪 問北京,提出包括陳述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私下承諾 。翌年尼克森訪問北京時,再重申這五項保証。
但在正式的「上海公報」,美方措詞便淡化,而且帶彈性。美方在「 上海公報」只「認知台海兩岸所有中國人都主張中國只有一個,台灣 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對此立場不加詰難。」據當年季辛吉中國事務 助理何志立的回憶,這句話還帶玄機:初稿用的是台海兩岸「所有人 」,但國務院的專家認為如此陳述不合事實,也不誠實,在最後關頭 要求把「所有人」改為「所有中國人」,因為台灣「有人」並不認為 自己是「中國人」,也不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新改的措詞還可 辯稱不偏離事實。
到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五日美、中建交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 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並「認知中國人的立場,即中國 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如此措詞略有改變,已非認知「 兩岸中國人」的立場,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那邊的立場。一九八二年 雷根政府被迫與北京發表「八一七公報」,重申建交公報的「認知」 ,並進一步表明不尋求「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政策。但雷根也 向台灣提出六項保証,包括美國對台灣的主權立場並無改變。
這三項公報在小布希政府之前,被視為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基礎 ,但這個「一中」政策仍非明確,其內涵隨世局變化,和美國應付北 京的勒索而有所調整。美國的「一中」原只是「認知中國方面的立場 」,但到老布希政府以後,開始變成簡化的「我們的一個中國政策」 。老布希提出的「一個中國」政策定義是「我們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 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對美國而言,「一個中國」政策並沒有解決台灣的主權問題,因為在 三項聯合公報中,美國均強調台海的爭紛,也即北京對台灣主權的主 張,應以和平方式解決。柯林頓政府的中國政策,有所謂三支柱之說 ,即「一個中國」,兩岸對話,和平解決,他的國務卿克里斯多福在 台海危機時更坦言,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與台海問題和平解決相 關聯。意即如果中國對台灣使用武力,美國便要檢討「一個中國」政 策。
柯林頓為應付李登輝訪美、中國對台灣飛彈威脅之後與中國的緊張情 勢,公開提出所謂「三不」以增補「一個中國」政策的內涵,其中不 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已超出尼克森向中國保証的範圍。
小布希政府的政策,把「一個中國」政策,定位為三項公報及台灣關 係法,重申不支持台灣獨立,但又增加一條「反對中國或台灣片面改 變現狀」。台灣關係法並沒有討論「一個中國」或「中國」的定義, 它在法律上把台灣視同國家,但只與台灣維持非官方關係。至於「片 面改變現狀」,一般解讀是台灣「宣佈獨立」,或採取「法律獨立」 的措施,及中國方面企圖以武力或脅迫手段併吞台灣。
從這些演變與調整來看,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唯一具體、明確 的定義是美國在台灣與中國之間,只與一邊維持外交關係。一九七九 年一月以前,美國只與中華民國維持外交關係,之後,只與中華人民 共和國維持外交關修。對布希政府而言,目前台海兩岸,中華民國與 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相隸屬的「現狀」符合「一個中國」政策,美國 要依台灣關係法保障台灣安全,而台灣安全的唯一威脅來自中華人民 共和國。換言之,美國並沒有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否則 美國豈能協助台灣抗拒「中國」以武力、脅迫「改變現狀? 美國強調 台海爭紛應由雙方和平解決,事實上就對台灣未來盡量保留可以選擇 的空間。
美國維持這樣含糊、權宜、有彈性、對台灣不義的政策,基本上是因 為它認為如此配套最合其利益。在雙方關係正常化初期,美國有聯中 國以制蘇聯,及把中國納入國際社會的的戰略利益; 在中、蘇修好, 並開始改革與開放方後,美國與中國有經濟、貿易上的利益; 到一九 九喩年代,中國經濟改革加速,美國對介入維持地區和平與安全更頻 繁,華府需要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支持,在經濟利益外,又增加政 治利益。這些因素的考量,使美國不免受到北京的勒索,「一中」政 策常向北京的表述移動。
但是,這些利益也還沒有大到美國要完全接受北京勒索的層度,因為 美國還有一個更重大的安全利益,也即維持東亞勢力均衡。中國雖在 改革與開放,其政治體制卻仍是共產集權,民族主義掛帥,對外意圖 仍難料,目前的國界現狀,維持一個美國、日本、韓國、菲律賓都歡 迎的勢力均衡。如果台灣被中國併吞,微妙的均勢便被破壞,可能引 起有害穩定的連鎖反應。
美國不能把台灣推向中國,破壞東亞均勢,但又受制於中國的反對及 戰爭威脅,也不承認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的現狀,於是便便含糊的置 身事外,一方面保障台灣安全,另一方面堅持台海爭紛必需以和平方 式解決,而不必介入中國對台灣主權的爭議。這對美國而言是一種權 宜,也是一項比較有利的選擇,因為台灣主權並非美國所有,當非美 國所能解決,而美國堅持雙方和平解決,也保障台灣不會被中國強行 併吞。
雖然美國一些中國通認為經過七任總統所採行的「一個中國」政策, 維持台海三十幾年的和平與穩定,但是,也有人認為時移勢易,美國 利益也有改變,孤立台灣二千三百萬人民並不是一個可以持久的善策 ,美國應重新估評「一個中國」政策。
這三十幾年的時間,情勢的最大改變莫過於蘇聯的瓦解,和台灣轉型 成一個民主國家。從尼克森政府到雷根政府,美國與中國關係的最大 利益在「聯中制蘇」,至少是防範中國再回到與蘇聯結盟狀態。但蘇 聯崩盤,使此項戰略利益不再,反而是中國缺少蘇聯的牽制,並向俄 羅斯購買新型軍備,對地區穩定造成新威脅。
台灣民主化也動搖了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基礎。尼克森表述「一 個中國」,讓蔣介石啞子吃黃蓮,有苦說不出。尼克森明知那樣說並 不符合事實,國民黨政權並不是一個民主產生的政府,人民並沒有表 達意見的自由,但尼克森也不願長期撐持蔣介石的獨裁戒嚴統治,他 很容易藉口蔣介石也主張「一個中國」,來調整美國政策。
現在台灣成一個新的民主國家,何志立當年的說法得到証明:台灣多 數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也不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 李登輝總統任內有過台灣與中國「關係」應該是「國與國」,或「特 殊國與國關係」的表述,而取代國民黨執政的陳水扁總統更明確指出 台灣與中國是「一邊一國」。
美國當然知道「上海公報」的「一個中國」基礎已經不存在,而建交 公報所謂認知「中國方面」,或「中國人」的立場,已是指中華人民 共和國方面的立場,這種修正對台灣人民不公不義。美國受中國敲詐 ,實際上等於在幫中國孤立台灣,這必然引起台灣的反彈。
就道義、人權、國際社會的共同參予和穩定而言,台灣國會全面改選 已經十二年,總統直選已有八年,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同國明確是兩個 不同的國家,國際社會對如此一個民主國家卻不予承認,將之排斥在 國際社會之外,這是不合慣例、不合正義的行為。
美國與國際社會屈從北京的「一個中國」承諾,任由北京解釋為國際 社會承認台灣是它的一部份。共產專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但不尊重 民主、人權承認中華民國經台灣化,仍以主權國家存在的事實,反而 藉國際社會屈從而不斷增強軍備,明目張膽威脅要以武力併吞台灣, 造成東亞情勢不穩定。
布希政府雖以反對「片面改變現狀」來對「一個中國」加以規範,但 如此用語及其實踐,卻被拿來作為節制台灣民主發展的藉口,對台灣 造成雙重傷害。美國的利益應該是反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而不應該是反對民主、人權的發展。
我們可以理解美國涉及全球事務,政治上需要中國在聯合國的合作, 但像反恐作戰,穩定中東局勢,保障地區穩定這些使命,也是中國切 身利益所在,美國沒有理由犧牲台灣二千三百萬愛好和平之人民,尋 求民主發展,參予國際社會,不與人為敵的理想。美國屈從中國,以 「一個中國」約制台灣人民的期望,只有造成美國所不願見的發展。
時勢的遷移,美國應重估其日益造成危害台灣生存與發展的「一個中 國」政策。美國的政策不應隨中國的封建、非民主論調,而應就事實 承認現狀,不必待「中華民國」正名,便承認它是一個主權國家,帶 動其他國家承認台灣,並支持台灣進入國際組織。
冷戰時代,美國孤立中國,不讓十億人口的國家參加國際社會,是一 個錯誤,現在冷戰結束,讓中國作威作福,逼國際社會孤立台灣二千 三百萬人民的自由選擇,和參予國際社會的權利,那同樣是錯誤,也 同樣無助於地區的和平與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