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 - 資深新聞工作者

溫家寶寄望美國壓制台灣民主

Posted at — Nov 25, 2003

溫家寶寄望美國壓制台灣民主 王景弘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把江澤民釐定的對台灣政策重新包裝,要帶 到美國兜售。他在出發前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用新包裝,把胡、溫 體制的台灣政策,作了較詳細的表述,其最大特色是略去「寄望台灣 人民」,改而寄望美國壓制台灣的民主發展。

整體來說,溫家寶所作的包裝,比江澤民時代「溫和」,意在塑造北 京「和平、穩定」維護者形象,並把因為北京可能造成的不安,歸咎 於於台灣。他用了「不惜任何代價」要維護「祖國統一」的威脅,但 沒有重複赤裸裸的「不放棄使用武力」這種字眼。

即使如此,溫家寶所要出售的膏葯,仍然不對症。奢言民主,卻不解 民主為何物。他表示瞭解「台灣同胞」尋求民主的願望,卻要求美國 方面「明確反對」台灣進行公投與制憲這些民主體制的基本權利。這 種矛盾的話,可以說得出來,足見其對「民主」的認識。

「寄望於美國」是江澤民在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後採取的新路線,他 體認到中國想以武力侵犯台灣,必需列入美國介入的因素,而他自己 和諸軍頭並沒有人敢說中國有能力對付美國,強行以武力進犯台灣。 美國精準炸彈「誤炸」中國駐前南斯拉夫大使館,中國並不認為是「 誤炸」,而相信美國存心示威,讓中國有自知之明。江澤民和錢其琛 這些人也從蘇聯的崩裂得到教訓:沒有經濟、科技實力,而要成為美 國假想敵,與之從事軍備競賽,只有自取敗亡。

江澤民定下來的路線便是以發展國內經濟、科技為最高優先,在此指 導原則下,中國需要美國市場、資金、技術和友好關係,應避免成美 國假想敵。對台灣民主化後,人民主體意識升高,中國過去所謂「寄 望於台灣人民」的路線已經不合實際,但又不能說「寄望於泛藍」, 只好「寄望於美國」壓制台灣民主發展,以便它有時間以經濟利益拉 攏台灣商人,形成以商逼官的統戰策略。

胡、溫剛上台,江澤民雖不得人心,卻仍仿鄧小平舊套,霸住軍委會 主席職務,對涉美、涉台事務有發言權,胡、溫不可能立即改變江澤 民路線。他們最穩妥的辦法是依江澤民路線行事,路走不通,他們沒 有過。這條最安全的路線便是把「台灣問題」丟給美國。對中國而言 ,把問題丟給美國,即有一個交涉對象,對內有交代。它也希望美國 會對台灣施加壓力,並能達到中國希望的目的,那北京面子、裏子全 得。如果美國對台灣施壓不成功,希望造成美國與台灣關係的緊張, 對北京也是得計。

但中國「寄望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