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高學費運動的省思 王景弘
台灣各大學學費要調高,青年學子有人打起反高學費旗號,泛藍政客 也想藉機利用,而教育部長黃榮村找各大學校長商量,但學費調高已 屬難免。
青年學生的社運,泛藍政客介入,和教育部長與大學校長情商,不同 角色,不同作為,都反映台灣在民主化、自由化過程中,觀念仍跳不 出政府萬能,政府什麼都要管的框框,也無法接受消費者付費的道理 ,和高等教育已經市場化的事實。
台灣的制度與政策,不是由政府包辦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一應事務的 社會主義理念,而是傾向於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並酌情照顧弱勢團 體與個人的體制。
在這種制度下,大學教育並不是國民教育,政府並不能強行壓制學費 ,或使人人得以就學。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要低學費,納稅人是否 願意承擔更高的稅則? 或現有預算大餅如何重分,增加教育經費,補 貼學費,而犧牲其他部門的建設與投資?
美國大學教的經濟學入門,開宗明義第一原則就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 餐。反高學費口號很動聽,但學費高或低,不是個人喜不喜歡的問題 ,而是現實的資源問題與個人選擇的問題。表面上看,反高學費是所 有學生利益均沾,大家公平,但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至少不是 美國各大學解決此項困難的方式。
台灣的高等教育哲學,追隨美國的理念,走普及化路線,而非走菁英 路線。美國高等教育主要是各州負責,受四年制大學教育的學生,有 三分之二在各州立大學系統就讀,其他則就讀私立大學。
一九九喩年代,美國經濟景氣良好,各州收入豐厚,州長及議會也就 慷慨撥出更多經費給州立大學,使他們在校務擴充之餘,還能保持較 低的學費。但現在經濟滑坡,各州預算吃緊,州政府教育經費以照顧 幼稚園到十二年級的義務教育為重,對州立大學的撥款大減,而州立 大學經費短缺,學費自然也就猛漲。
根據美國州立大學協會的統計,新學年度學費漲幅在百分之五以下的 只有三個州:蒙他納、夏威夷、和新墨西哥。加州州立大學系統,原 來學費偏低,它的漲幅也最高,達到百分之四十。亞里桑納州立大學 系統調高百分之三十九。維琴尼亞大學系統提高百分之三十,本州居 民學生一年學費已經達五千九百六十八元。紐約州立大學系統也增高 百分之二十八,達到四千七百四十五元,而馬里蘭州大學系統調高百 分之二十一,一年學費達六千七百五十九元。
估計有二十四個州因為預算困難,已連續兩年調漲學費,而明年州的 預算收入並沒有好轉的跡象。
州立大學學費如此上調,使美國學生進本州的州立大學,一年學費及 食住要花一萬美元以上,進私立學校花費更達三萬元以上。面對如此 學費高漲,美國學生及家長並沒有「反高學費」之類的運動,因為他 們必需作各種不同的選擇:
第一,州及聯邦都有補助低所得家庭子弟之方案。這是根據學生父母 申報所得稅的收入作為標準,對中、低收入,有需要的學生提供獎助 金,或優惠貸款。如果州及聯邦所提供的補助無法支應學費大漲所需 ,有些學生可能不得不轉到學費低廉的二年制社區學院。也有些學生 一、二年級先在社區學院就讀,到三、四年級才進學費較貴的州立大 學系統。
第二,花更多時間去打工以增加收入,使學業得以繼續。但打工時間 增加等於讀書的時間減少,對所受教育品質也受影響。
第三,增加學生借款,等畢業後再償還。學生願意背更大債務,以求 高等教育,那是他們的選擇。
第四,真正無法負擔學費,有人選擇暫時休學,先工作存錢,再回學 校完成學業。
當然,這些選擇都有其困難,不是大家所樂意,但是,不論在那一種 制度下,政府和個人都要面臨許多必要、困難的選擇,而不可能凡事 皆如己意。政府收入減少,面臨的便是舉債、增稅、減少開支的選擇 。它選擇減少對州立大學撥款,則州立大學便面臨增加學費,或減少 設備的擴充、更新,使學校教學素質停滯。如提高學費,則學生面臨 舉債、輟學、增加打工時數這些選擇。
大學並不是國民教育,讓大學普及化雖說形同降低大學畢業生素質, 但從另一方面看,卻是提高一般國民的素質。只是台灣的社會結構和 就業機會,還沒有真正多元化、行行出狀元的條件,一般觀念仍然是 高學歷就應享有高層職務,領得高薪,大學畢業便不願屈就勞力、藍 領階級的工作,則大學教育的普及化便造成就業問題。
美國大學生就學的選擇,比台灣學生單純、多元。一般學生就讀本州 州立大學,學費便宜,如果自己有餘力,要赴外州上大學,他們必需 交外州學生較高的學費,而且一些有名氣的州立大學還規定以外州學 生身份入學者,除非其父母遷移到該州工作、居住、納稅,否則不能 中途改變身份,交本州居民學費。
因為美國高等教育,最好的學校是私立大學,其學費比州立大學高出 三倍以上,美國學生有足夠財務能力,或願意舉債,或能符合學校獎 學生規定,進入私立大學,那是他們的投資和選擇。但台灣的大學以 歷史悠久的「國立」大學為佳,而國立大學有政府撥款資源可用,學 費比私校低。學校素質好、學費又低,對學生而言,選擇並不是那麼 多元。
如果私立學校不能提高水準,只知提高學費,學生便要考慮是否就學 的問題。學生並沒有立場可以要求私校賠錢、舉債辦學,讓學費壓低 ,但私校為維持其水準,應該提撥獎助學金,讓程度好,但財力無法 負擔的學生入學。
雖然美國州立或私立大學也都有績優獎學金之設,以鼓勵學生向學, 但他們最重要的獎助金還在以資助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為重,而非 以軍、公教、農民等職業為區分。以「需要」為標準,那是對弱勢個 人的獎助,也是大學應該作的選擇,和對社會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