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 - 資深新聞工作者

卜睿哲:台灣民主與美台關係的推動者

Posted at — May 20, 2002

卜睿哲:台灣民主與美台關係的推動者 王景弘

他是台灣民主化的同情、見証和默助者,也是美國與台灣關係的重要 推動者。

他看到台灣的民主,從無到有; 台灣反對勢力,從「黨外」到組成民 進黨; 他也看到民進黨從在野黨成為執政黨,並代表美國與台灣的新 執政黨打交道。

即將卸任的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與台灣結緣,使他雖談不上 「官居要津」,卻對台灣的民主化及美國與台灣關係的改善,有重大 貢獻。

他擔任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任期跨越美國的柯林頓和小布希兩任 總統,跨越台灣的國民黨及民進黨政府。

在他任內,台灣完成史無前例的政黨輪替。在他任內,美國與台灣關 係從爭執,到大幅改善。在他任內,他看到他當年默助的反對勢力, 成為台灣第一大政黨。

如此罕見的際遇,卜睿哲都碰上了,而且精明因應,功德圓滿。

一九七五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修博士學位的卜睿哲,到台灣搜集論文 資料,一住十個月,註定了他的生涯和與台灣的緣份。

在一九八喩年代,台灣尚處於威權統治時期,美國國會有四位民主黨 籍參眾議員為台灣的民主大聲疾呼,不斷要求美國政府對國民黨的獨 裁政府施加壓力,以保障台灣人權,促進民主。這四位參議員即麻州 的甘迪迺參議員,羅德島州的裴爾參議員、艾荷華州的李奇眾議員及 紐約州的索拉茲眾議員。

黨外人士稱他們是支持台灣民主運動的「四大金鋼」,他們與美國的 「台灣人公共事務會」及台灣的「黨外人士」來往密切。在國民黨的 宣傳中,他們便是「台獨四教父」:國民黨配合其「反台獨」宣傳, 把「民主化」與「台獨」劃上等號,因為他們都倡議台灣前途應由台 灣人民自己決定。

這「四大金鋼」以索拉茲最活躍,花樣最多,國民黨最頭痛。一九八 三年,卜睿哲從亞洲協會的研究工作,轉到索拉茲的眾院國際關係委 員會亞太小組當助理。當時索拉茲的資深外交政策助理,就是後來在 柯林頓政府國安會負責亞洲事務顧問,及助理國務卿的陸士達。

陸士達比較帶官氣,他的興趣是東南亞和中國,懶得過問台灣反對運 動的事情,因此,台灣人公共事務會有事與索拉茲的助理接頭,他就 交代去找懂中文,也在台灣住過的卜睿哲。

這一層關係使卜睿哲對台灣反對運動各路人馬的瞭解,不遜於像班立 德這樣的老台灣通。

索拉茲到台灣演講訪問,卜睿哲奉陪; 索拉茲有關台灣民主、人權的 談話、演講及國會決議案,自然也經過卜睿哲之手。對國民黨而言, 索拉茲是位頭痛人物,挑戰國民黨威權統治的美國政客,而卜睿哲就 是他手下大將。

但是,卜睿哲畢竟是學者出身,而且書生氣很重,他還是著重事實, 主張公允,他也樂意聽取國民黨官方的竟見。

台灣的「黨外」勢力,在內部及美國壓力下,成了合法的反對黨,「 四大金鋼」或因年事,或另有其他要務,或因為任務已完成,注意力 逐漸離開台灣,而索拉茲因為選區重劃及涉及誤用競選經費而落選。 卜睿哲的生涯也隨之改變。

一九九三年,他轉任眾院國際關係委員會亞洲政策顧問,該會主席哈 密爾頓有志於國務卿大位,刻意配合柯林頓的外交政策,特別是與中 國關係正常化的路線。台灣在李登輝執政下,民主已不是問題,新的 問題還在民主化後,台灣與中國關係可能的變化。柯林頓政府的作法 ,顯然以節制台灣為重。

卜睿哲到眾院國際關係委員會只一年,民主黨在眾院失去多數,哈密 爾頓的主席職位也隨之而去。沒有委員會主席的大位,只當陽春眾議 員,味道自不相同,哈密爾頓,即萌去意,而與民主黨淵緣深的卜睿 哲也轉到中央情報局擔任分析工作。

一九九七年,小岩城一個小行政律師鄔杰士,仗著柯林頓老鄉之勢, 攀上在台協會理事主席職務,但受到職業外交官抗議,而鄔杰士自己 又胡作非為,致聘期未屆而被轟下台。卜睿哲在諸多候選者之中脫穎 而出,繼任鄔杰士之缺。

卜睿哲站到台面,處理台灣事務,角色有重大轉變。以前他可以比較 自由的發言,或依索拉茲的基本理念說話,現在卻需要替美國政府說 「官話」,自己沒有「言論自由」,他對台灣的執政黨和在野黨都要 說一致的美國官方立場,而不能反映自已的任何理念。

在他任內台灣與美國關係堪稱多事。一九九八年,柯林頓屈從中國, 在上海公開表態所謂「三不」,台灣大為惱火,李登輝總統也不客氣 指責。卜睿哲負責要向台北表示「美國政策未變」,台北則要求重申 「六項保証」,他居間傳話,自然也不好受。後來總算得到一個不再 提「三不」的結論。

「三不」風波剛息,李登輝應付「三不」及中國併吞的「特殊國與國 關係」在一九九九年發表,因為台灣政府的後續解釋引起中國強烈反 應,美國也緊張起來,卜睿哲奉命到台北要求澄清,並轉達美國立場 。可能出於他的建議,他在眾院國際關係委員會的老上司哈密爾頓奉 柯林頓之命專程赴台「瞭解」事實。美國的理由是台灣未經磋商,逕 行改變「一個中國」政策,有違雙方互信的原則。他換來的也是台灣 的「政策未變」。

卜睿哲出任在台協會主席後,開始練習高爾夫球,為的是公出台北, 可以與李登輝總統比劃兩桿,談話也方便,但要代表美國政府對高爾 夫球伴說嚴肅的官話,那也是必需硬著頭皮做的苦差事。

因為「特殊國與國關係」的提出,中國取消海協會會長汪道涵的台灣 之行。我跟卜睿哲說:「汪道涵應該向你學習,聽到有什麼不對頭的 話,趕快到台灣去談談,問個究竟,那才是交往的道理。」他聽了謹 慎的以笑笑:「這主意不壞。」

一九九九年,陳水扁訪美,卜睿哲特別邀他到自己家中小聚,深談美 國政策,和陳水扁的想法。如果是鄔杰士,或其他過去與國民黨關係 較深的職業外交官,可能不會作如此安排。以卜睿哲與黨外的長期友 好關係,他與陳水扁的對話,更容易使陳水扁信任。

但他出任不同角色的言詞與作為,使台灣人公共事務會及台灣同鄉會 有些人感到「不習慣」,因為他對美國政府政策的陳述,有時與台灣 同鄉會的看法不免相左。

因應台灣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是卜睿哲任內最重要的一件大事, 但陳水扁正視美國利益與政治現實所表現的溫和做法,及與美方的充 份溝通,使關係的過渡比預期順利。

即使如此,陳水扁總統第一次過境洛杉磯,又讓卜睿哲難過。柯林頓 政府嚴格限制陳水扁過境只是為「安全、舒適」,「不准」他公開活 動,連美國國會議員都不許會見。卜睿哲代表「美國人民」去迎接陳 水扁,實際上也是站在第一線,執行對陳水扁的「軟禁」。他雖屬奉 命辦事,許多台灣同鄉會的負責人把接待陳水扁不夠禮遇的責任都算 在他頭上,對他有些誤會。

不意峰迴路轉,共和黨布希當選美國總統,新政府對台灣真正完成民 主化極為支持,並對中國赤裸裸以武力威脅一個民主的台灣極度反感 。布希一再強調對台灣安全的「責任」,和台海爭執的和平解決必需 得到台灣人民的同意。布希政府對民主之台灣,表現比柯林頓政府尊 重,與台灣關係及往來大為改善。新政府不再把台灣當作一個「問題 」,使雙方關係的氣氛完全改觀。

布希新政府並沒有急於換下卜睿哲,反而是延長他的任期,可見新政 府對台灣友善的態度,與卜睿哲的立場正相和諧。陳水扁總統去年第 二次過境美國,同樣是卜睿哲出面歡迎,與第一次即大不相同,使陳 水扁大感滿意。

在約期限制和個人生涯規劃考量下,卜睿哲功成身退,轉回他所喜愛 的研究工作。他已見証了一段台灣的重要歷史,但這不是他與台灣緣 份的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