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 - 資深新聞工作者

陳水扁的下半場:該等的等、該做的做

Posted at — May 17, 2002

陳水扁的下半場:該等的等、該做的做 王景弘

陳水扁總統接受美國新聞週刊訪問,申明「台灣已是獨立國家」,和 「我們可以等」,頑石都會點頭。這兩句話對陳水扁任期「下半場」 的成敗至關重要。

政治領袖能否幹出一番事業,最重要關鍵在他能否妥善分配時間,規 劃政務優先順序。在民主體制下,政治壓力來自四面八方,政治領袖 抓不住重點,或把時間耗在無法解決的問題上,結果只有吃力不討 好。

陳水扁上台的環境,相當特殊,他雖不是直接從威權體制接下政權, 但卻是台灣第一次政黨執政的輪替。他入主總統府,任命內閣,政權 是轉移了,但所能更易的政府官員有限,幾十年灌輸教育和官僚體系 的意識型態根深蒂固,要他們為「國家」做事,都不容易。

傳統中國政治,只知道專制和強人統治,對「刁民」和「刁官」都有 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之說,上台先樹威,把官僚與「百姓」懾服 。一些剛從威權,特別是從共產體制下轉變到民主的國家,新政權的 優先工作也在整肅腐化,清算舊政權之濫權,甚至算舊政權壓制反對 黨之舊帳。

但陳水扁選擇一條柔性的道路,他不但沒有「新官上任三把火」,反 而是「新官上任三溫暖」:對官僚體系送溫暖、對被選民排斥的舊政 黨送溫暖、對以併吞台灣為目標的中國送溫暖。但這三大系統都是深 通「中國文化」,他們對「溫暖」並不領情,他們的哲學是軟土深耕 ,得寸進尺,即使客氣些,也是觀望,等看你還有什麼戲法。

陳水扁的柔性攻勢,可能有他不得已的考量,但他任期的上半場便在 四面八方壓力,或消極抵制,或更消極的「等君就範」中耗過。他花 太多時間在處理基本上除非台灣投降,或中國改變態度,否則無法解 決的「兩岸問題」,也花太多時間在處理商人赴中國投資的「鬆綁」 問題,反而未以解決商界在台灣經營所面臨的難題,領導他們以台灣 為優先,共同促進台灣就業與繁榮的問題。

一些未經事實及理性檢驗的口號及謬論,在所謂「學者」及某些媒體 間喧染下,誤導商人,可能也誤導陳水扁政府。這些未經大腦的謬論 ,最重要的有三個:第一,台灣經濟要恢復,必需先把與中國關係弄 好。有一些「政治學者」如此說,甚至也有「經濟學者」如此說。當 然一些有特定目的的政客也如此說。

這樣漫天大謊可以說得像「真理」,實在不可思議。想一想,香港「 回歸」中國,與中國的關係夠好吧,香港的經濟如何? 新加坡、日本 與中國關係也夠好吧,他們經濟也還恢復不起來。中國副總理錢其琛 假惺惺說同情台灣「同胞」所遭遇之經濟困難,願盡力相助,陳水扁 應該一口答應:請北京提高其工人工資、工作環境、醫僚保障、失業 保障,不允許外商,包括台商在大陸上剝削工人。北京能做到這一點 ,那不但有助台灣,也有助中國工人,免於被「美帝」剝削。中國不 為此圖,任其勞工受剝削,從而吸收台灣及其他國家的資金與技術。 台灣戒急用忍,已無法節制,再開放,更難保產業資金不被掏空。

第二,市場要靠中國,到中國投資是「全球佈局」。其實,台灣過去 直接依賴美國市場,現在投資到中國,只是間接依賴美國市場。除了 一些食品加工業外,台灣投資生產仍然以美國、日本市場為對象,中 國本身的市場,除了限制之外,其消費能力也只限於沿海「通商口岸 」。台灣廠商群聚在台灣,自相殺價競爭海外市場,到中國還是自己 殺價競爭海外市場,受害的是台灣的就業機會。

第三,要擴展外交關係,需先理好與中國關係。這也是天大謊言:中 國主張對台灣有主權,也即台灣不是主權國家,因此它要全力封殺台 灣的外交關係。封殺台灣的外交關係是北京併吞台灣的手段,北京企 有放棄之理? 持如此主張者意在附合北京的政策,要台灣放棄主權國 家地位,淪為香港第二。

這三個迷思使中國事務無限制放大,節制了陳水扁政府應列為優先的 努力。現在陳水扁進入任期下半場之際,能悟出「等」的道理,實際 上也和李登輝「忍」的道理一樣:對中國的善意,能做的、該做的都 做了,對方既然不面對現實,陳水扁也只有用等回應,解決不了的問 題只有「等」。

就客觀環境而言,陳水扁任期的下半場,比上半場有利。他先送溫暖 的柔性攻勢,雖然耗費一些時間,但畢竟已表達他的善意和誠意。他 下半場面對的形勢,內部在經濟困難未緩和,和在野黨要奪回政權的 強烈企圖與大動作,其緊張不會下於上半場。但外在形勢因為台灣民 主受到各國肯定,美國、日本乃至歐洲國家反對以武力解決台海問題 之立場更加明朗和堅定,俄羅斯成為北約組織伙伴,與美國關係更加 密切,而中國正進入一個經濟及政治形勢均嚴峻的時期,這些因素都 限制中國可能的非理性作為。

但中國併吞台灣的目的非常明確,它與台灣的交流,特別是吸引投資 及所謂三通,都在為這個目標服務。台灣開放商人到如此敵對、如此 沒有保障的國家去投資,那是違悖常理的逆向操作,如果有政治上的 邏輯,那應是藉此緩和緊張,保障國家安全。北京能把台灣產業全部 吸引過去,讓台灣經濟依賴中國,最合乎它的目的。台灣既屬逆向操 作,對中國依賴越多,主權國家的地位便越難保。

陳水扁表明希望在任內能達到與中國關係正常化。但與中國關係正常 化的努力,絕不能損及台灣主權地位。台灣既然是一個獨立國家,它 更應該努力與美國、日本、歐洲及其他民主國家關係正常化。一個民 主的台灣,應該受民主國家的尊重和支持。這些努力也是對付中國外 交併吞所必需,不能因為與中國關係僵持而放棄外交努力。

但更重要的是陳水扁應該把注意力及時間花在改善台灣投資、經營環 境,領導台灣商人顧及台灣的整體利益,和對台灣奉獻的情操,盡量 投資在台灣,創造台灣的穩定、繁榮和發展。

台灣有兩千三百萬人口,是一個大國,不可能像城市國家一樣以服務 業生存。台灣需要容納國民就業的生產事業,而不能光靠對外投資生 產。陳水扁的第一優先應該是解決商界在台灣營運所面臨的困難,而 不是方便他們出走。

為台灣的長遠發展,陳水扁提出以英文為第二官方語文的構想值得推 動,但這應和教育的改革配合。台灣基礎教育死背「中國歷史」,「 中國地理」,學生花高比例的時間去讀「中國古文」,結果連最基本 的報告都寫不通。這種課程的安排應澈底改革,語文教育應以學生能 以本國語文和英文撰寫報告為最優先目標,古文學的欣賞可以在大學 列為選修。歷史應以近代史為重,而不必去死記幾千年的典章制度。 多出來的時間應用在科技教育與訓練。

陳水扁政府成效最高的打擊犯罪與黑金,應繼續努力; 政治人物的腐 化,包括特權經營、特權借款都應列入掃清之目標。打擊犯罪,包括 白領犯罪,不能手軟。他應更進一步,領導社會道德的提升。民主社 會雖然多元,彼此多包容,但維持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基本道德與價值 觀念仍需要領導人不時加以強化。

陳水扁以台灣優先的立場不用置疑,但他上半場下的功夫,卻常見本 末倒置,結果自然事倍功半。下半場時間無多,他要有所成就,必需 檢討優先工作,該等的等,該做的要積極努力推動,剛柔並繼,不要 使總統職位成為人人都可踢一腳的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