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面臨的轉型問題 王景弘
在華府聽了國民黨主席連戰兩次公開談話,實在想不出他浩浩蕩蕩跑 到華府,到底為什麼,主題在那裡? 如果勉強要湊出一個簡單的結論 ,那應該是搶在李登輝之前訪問華府,在華府批扁反李,並和宋美齡 一樣強調「吾將再起」。
但過去習於被稱為「忠厚老實」的連戰,正面臨一個轉型的基本難題 。他要把從小便受當局刻意培植的太平官,轉型到領導一個李登輝說 只有八歲,他說有一百零八歲的政黨,替自己打天下。他的頭腦和嘴 巴要從官僚和教書匠,轉變成政客可以前言不對後語的油滑。
他的口氣,對政客很不敬,但他被排練的角色卻已開始流露政客特質 。問題是他還在轉型之中,難免便出現一下說真話,一下說假話的狀 況。六十幾歲再練政客身段,確實不易。
一個號稱台灣最大反對黨的黨主席,要訪問華府,最祟高的目的,當 然是要對台灣有利,至少要對台灣無害。在台灣尚未建立民主體制之 前,反對黨投訴無門,常到華府告洋狀,現在台灣民主制度已經建立 ,政權輸贏,選票在台灣,到華府批國內政敵,便失去格調。
不幸的是連戰訪美背景與談話,帶了太濃烈的黨派意識,而不是他自 己口口聲聲的團結一致。他強調的是國民黨的利益,國民黨重掌政權 的希望,而不是台灣的共同利益。
一些跡象顯示連戰訪問華府,帶有搶先李登輝之行的含意。李登輝原 定五月間的訪問,受到華府全國記者俱樂部國際部主席希克曼力邀, 但一直未答應,因為希克曼所能決定者只是小型的「新聞人物」記者 會,而不是規格較高的午餐演講會。在李登輝之行未定案前,希克曼 突然接到前駐美代表陳錫蕃從台北打的電話,「建議」安排連戰到記 者俱樂部「演講」,希克曼欣然同意。這便出現了連戰十八日「演講 」的狀況:
「新聞人物」記者會,通常都是小貓幾隻,希克曼好意,怕連戰已非 在朝人物,真正記者沒什麼興趣,特別把華府美利堅大學國際事務專 題討論課的一班學生邀來充數。可以容納五十人的小會議室,大約擠 了六十人,學生佔近四十人,台灣媒體記者佔十人,其他日本、中國 、美國媒體各有幾人。連戰開場白事先寫好,他也搞不清楚面對的是 些什麼人,便照唸:各位有人可能在香港、北京、東京駐過,對國民 黨略有所知‧‧‧
連戰的談話,其實也找不出有「新聞」性,他描述台灣經濟情況惡化 ,好景大不如前,也是事實,但他的口號及批判之詞,也於事無補, 而且矛盾面出。例如,他一方面抱怨外國經濟開始復甦,台灣卻仍是 「台灣接單,海外生產」,對台灣經濟回升沒有幫助; 另一方面卻又 批評陳水扁的政策是「消極允許,強力管制」。
他反對台灣把時間耗在一時無法解決的統獨、地域、族群,但他卻又 痛批陳水扁上台實行的是「台獨政策」,「証據」是陳水扁已少用「 中華民國」,兩岸關係僵局,護照又要加駐台灣,「被中華人民共和 國批為搞台獨」。
他指控陳水扁政府「毫無興趣」改善與中國關係,但卻又承認三通問 題,在航空方面需要政府或政府授權者談判,「任何一方有政治目的 」便無法協議。其實陳水扁政府已過度在意與對岸關係,說他「毫無 興趣」改善兩岸關係,已經是標準在野政客誤導他人之詞。僵局存在 並不開始於陳水扁政府,國民黨不能接受的條件,陳水扁同樣不能接 受。
連戰一方面感謝美國對台灣軍售,一方面又迎合民主黨時代自由派的 言論,宣稱台灣的安全不全在軍力,而是要靠與中國的對話。陳水扁 似乎也如此認定,但是,對話要兩相情願,難道台灣能接受中國併吞 的條件,而得到受中國統治的「安全」?
連戰大罵「政客」搞省籍問題,他宣稱「在四十年代、五十年代、或 甚至於六十年代」,也許有「台灣人對大陸人」之分,但現在社會上 、政治上已經沒有這種問題。如此議論,似乎不食人間煙火:台灣社 會可能已經沒有省籍問題,但一口咬定政治上也沒有省籍、地域問題 ,那他如何解釋蔣經國拉李登輝搭檔,李登輝拉李元簇搭檔,林洋港 配郝柏村、陳履安配王清峰、宋楚瑜配張昭雄和連戰自己配蕭萬長? 他如何解釋國民黨內部的本土與非本土派之矛盾?
連戰似乎已經忘了自己是以「吹台青」身份,獲蔣經國系統提拔,而 不知道他其他同輩的境遇。
政治族群並不一定就是對立,美國族群眾多,各投各的票,各保各自 族群的利益,以選票定勝負。連戰真認為台灣沒有政治族群問題,他 敢不敢保証下次大選國民黨不會以本省與外省候選人搭配?
連戰一路登上副總統寶座,最重要靠李登輝力排眾議的提拔,但他對 手下抨擊李登輝並未加制止,他自己還指李登輝與陳水扁是「政治利 益的結合」,「李登輝的時代已經過去」,在檯面上已無足輕重。他 如此評價李登輝,也不知何所據而來,可能他和他的謀士,對台灣民 情有更深、更特別的瞭解。
當然,連戰也表現他學會政客誤導他人的手段:他說台灣在統獨光譜 上,民進黨的獨立主張佔三成,更少一部份主張立即統一,「其他中 間大多數都是主張維持現狀,這就是國民黨的主張,國民黨是主流民 意」。陸委會從國民黨執政時代開始的民調,並非如此分法,連戰不 可能不知道。他也強調國民黨主張「一個中國,表述為中華民國」, 如此可保中國面子,但他不說中國並不會接受,即使表面默許,也會 仗它個頭大,只取「一個中國」而無視台灣表述來迫降。
連戰對「一個中國」表現的熱衷,當即引起一位中國記者的興趣,問 他有沒有意思「訪問中國,推動一個中國」。中國記者的熱情,使連 戰趕急收話,表示願在「適當時機訪問」中國,但要先瞭解大陸上到 底變成什麼樣。
如果李登輝到華府,他說的絕對不是這些話。和在康奈爾大學一樣, 他一定是宣揚台灣的民主成就和它的主權國家地位。當年跟李登輝到 康奈爾大學的陳錫蕃,這次也陪連戰訪美,但李、連兩人的說詞已經 南轅北轍。難怪有一個說法稱,國安局秘密帳的洩密案,如果有中國 介入,則在時機上而言,很可能目的在制止李登輝訪美。北京倒不在 乎連戰在美國到處演講,因為他的話不會離北京的譜。李登輝出面, 話題便不一樣。
不錯,連戰還在「轉型」,要轉成擺脫李登輝陰影的連戰。但是,有 李登輝力挺的連戰已經不濟事,沒有李登輝的連戰會更具威力? 如果 用華府各黨派勢力的分合,其答案是否定的。
華府有一位僑界人物叫「李連訓」,他在一九九六年可謂春風得意, 成為華府「李連」競選核心人物,「李連」在台灣社團與老僑間搶到 大餅。到二喩喩喩年,連自己承頭,李的人馬走散,國民黨外省票流 到宋楚瑜陣營,「李連訓」便叫不響。現在連戰番臉罵李登輝,「李 連訓」反成尷尬的名字,好像李、連都要「訓」他一頓。這是連戰轉 型期的最佳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