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美國人民的代表」包道格 王景弘
包道格「出使」台灣的任命,經過一波三折,總算塵埃落定,他的正 式「官」銜是「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但我更喜歡美國在 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形容他的非正式頭銜:他一定會成為「美國人 民在台灣最稱職的代表」。
卜睿哲在三年前雖然極力稱許薄瑞光的才智與能力,卻沒有把薄瑞光 的處長職務,正式的描述為「美國人民的代表」這個層次。以美國與 台灣關係的演變,不但台灣的駐美機構應升格與正名,美國的機構也 應該更名符其實。
論資歷,包道格曾任老布希總統的國安會亞洲事務主任,及特別助理 ,如重回官場,只有擔任助理國務卿的層級才算「升官」。要任駐外 職務,台灣非正式的「大使」也不會是他的第一選擇,但助理國務卿 凱利力荐,使這位以「中國」事務為重,受到保守派質疑的亞洲問題 專家,雖經折騰,仍成為在台協會的台北處長。
包道格離開老布希政府後,自組亞太政策中心,也替馬來西亞及美國 公司任顧問。這些年他有關中國問題的談話與訪問,常以北京的敏感 觀點看問題,有關對台灣軍售則以台灣軍方人員、素質不佳,美國提 供太先進武器系統,台灣可能無法吸收為由,主張延緩。他甚至對布 希總統以強硬態度對付北京的立場,曾有保守派認為「不敬之詞」。
他的複雜商務背景,及對北京過度敏感,配合不上布希政府步調的態 度,造成他任命的延宕。雖然他名義上不是正式官員,但仍要受聯邦 調查局的身家背景調查,包括涉及馬來西亞的帳目和與其他公司的往 來。保守派內部也有人對他的「中國導向」感到不滿,希望布希政府 收回成命。
他的背景調查在二月初便告結束,政治上的反對,因為他的職務不需 要正式國會同意,結果也只以紀錄在卷了事。
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卜睿哲稱許包道格「對美台關係有廣泛的全盤 掌握,對東亞地區也有深入了解」,他專業知識夠,而且以過去地位 出任台北處長,對台灣很「有面子」。卜睿哲說他對「東亞地區」有 深入瞭了解,而不是說對「中國」事務的精通,也顧到台灣的敏感, 但包道格過去的「中國導向」,還是他提任駐台灣代表可能造成的困 擾問題。
美國駐台灣代表,最重要當然是保障美國利益,同時也忠實反應台灣 的立場和保障台灣與美國間的利益。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在觸 及台海問題時,常受「中國導向」所惑,未能面對台灣的政治演變, 甚至希望台灣不再成為美國與「中國」關係的「障礙」。對他們而言 ,台灣並不重要。但這種心態已經逐漸淡化,希望包道格也能重新審 視台灣的政治演變,和美國的利益。
在包道格任命發表的同一天,布希總統用了「台灣共和國」這個名稱 ,也許這是台灣身份不明容易造成的「口誤」,但也可能像尼克森當 年開始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指「中共」一樣,以「沒有特別意義」 來應付台北的「抗議」。如果美國政府自己要公開承認「口誤」,那 是他們的事,台北自己出面替華府「澄清」,便不得體,對布希也無 禮貌。台灣尚無「台灣共和國」之名,但不折不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 「共和國」。這是包道格應注視的事實。
我們希望包道格「出使」台灣後,更能正視台灣政治演變,完全符合 聯合國憲章及聯合國國際人權條約的規定,也與美國同樣堅守自由、 民主的普世價值。台灣是一個主權國家,而且追求與各國和平共處的 外交政策。美國即使目前不能承認台灣這個主權國家,它至少不能因 為「中國導向」,而犧牲台灣作為主權國家的權益。
參予國際社會是主權國家的權利,而有些國際組織的性質,更是人權 的一部份。雖然台灣參予國際組織受章程限制和中國的封殺,要成功 不容易,但如果美國能仗義執言,成功的可能性便會日增,美國不宜 再以無成功之希望,徒然引起中國不快為詞,而犧牲原則,和希犧牲 台灣人民的人權。
從一九九三年離開政府後,包道格與台灣的接觸較有限,而之前他與 台灣的接觸也侷限於國民黨政權的人物,對民進黨人士即使有往來, 也未料及民進黨在他自己「在野」期間,一躍成執政黨,成為他東山 再起時的對手方。因此,包道格與台灣政治人物的交往,需要重新補 課,對台灣各政治山頭的實力,需要重新認識。
以卜睿哲對台灣之熟悉,國務院對台灣政情之精,包道格應當不會不 瞭解台灣的多元化走向,更不會把「台北」誤當「台灣」。他應該多 往中、南部跑跑,與更廣泛的人民接觸,才能對台灣有較準確的認識 。台北有各方面熟悉英語的活動人物,交往或許方便,但他們的看法 未必與中、南部「草根」看法一致。
包道格曾在布朗大學、史坦佛大學及哈佛大學就讀,據傳他在布朗大 學時修過外交部政務次長高英茂的課,這在雙方溝通上自無問題,如 果他能認真面對台灣的政局,與他的前任處長一樣與各界廣泛接觸, 代表美國利益,並忠實反映台灣的利益,而不受制於過去的「中國導 向」,那他可以成為「美國人民在台灣最稱職的代表」,受到台灣人 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