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 - 資深新聞工作者

特稿:凱利論兩岸關係:北京要多努力

Posted at — Jun 13, 2001

華盛頓特派員王景弘

台灣與中共間的對話,在民進黨執政一年後仍未恢復,北京指責陳水 扁政府不回復「一個中國」原則,造成對話的障礙,台灣的反對黨也 把責任加在民進黨政府身上,但美國共和黨新政府主管亞太事務助理 國務卿凱利在國會的第一次作証,言詞之間,認為北京應該在恢復兩 岸對話上多努力。

凱利認為兩岸對話未能恢復,北京的責任比台灣重,並不是新估計; 柯林頓政府的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陸士達,在臨下台前在亞洲學會說 了些實話,便指責北京錯失良機,執迷於對台灣內部統戰,而無視陳 水扁政府的善意。

這位主管亞太事務的國務院高級官員,沒有直言兩岸未恢復會高是北 京的責任,但字裡行間已把事情點明白。他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台灣 總統陳水扁今年春天已一再重申他對兩岸會商的承諾」。他並稱「如 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政治意志推展如此重要的會商,則兩岸關係進展 的前景甚佳」。

凱利尊重台灣的民主事實,不避諱以「台灣總統陳水扁」,只說明新 國務卿鮑爾稱「陳水扁總統」並非「沒有經驗」的口誤。他指北京沒 有政治意志進行兩岸協商,暗指的便是北京內部江澤民與保守派的路 線爭執難休,這和李登輝所稱他派蘇志誠與江澤民親信密商之事,由 中共強硬派蓄意洩漏給台灣反李派立委的說法相符合。

凱利認定兩岸的另一個重要工作在「相互瞭解」,這應是雙方面的事 ,「雙方應更瞭解對方及它要從更密切關係中尋求之標的。」但同一 段話,凱利並沒有說台灣應該再做些什麼,倒是對北京有若干奉勸: 他認為北京把對台灣的壓力,甚至是恫嚇,改變為對台灣人民的訴求 ,「北京需要向台灣說明更密切關係的益處,而不是更疏遠關係的危 險。」

凱利代表布希政府宣示的政策,明顯支持兩岸兩會的正式協商,而不 是北京避開陳水扁政府,利用民主體制難免的內部分歧而進行統戰。 他說,「如果兩岸協商要恢復並重現活力,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能無 視台灣人民選出的政府。相反的,它應提出一種對以民主方式選出之 領導人有吸引力之建議。」他認為這是與一個民主政治體制打交道不 可避免的挑戰。

除了更明顯尊重台灣民主,並要求北京正視台灣民主體制及民選領導 人存在的現實,改變其對台灣之策略外,凱利証詞可能使北京最耽心 的是沒有提「一個中國政策」,沒有重申信守三項公報,也沒有提美 國與台灣的關係是「非官方關係」。

要求美國一再重申「一個中國」政策是北京的最高原則,凱利在証詞 中唯一提到可以解釋為美國「一個中國政策」未變的是「三項公報」 ,但是他並不是重申美國信守「三項公報」,而是在提及美國長期以 利益在於兩岸分歧應以和平方式解決時,順便提及「此項利益建立於 三項公報,那也是台灣關係法的核心。」及在提到有人認為協助台灣 保持自衛能力的承諾,與「我們對三項公報的承諾相駁」的句式下提 到「三項公報」。

如此措詞並不能解釋為美國改變「一個中國」政策,除非它決定承認 台灣,並與台灣建交,但是,布希政府的主要東亞事務官員,不像柯 林頓政府官員一樣開口便重申「一個中國」政策,及「三項公報」, 那總是一種值得觀察的新現象。以凱利重申美國對兩岸解決分歧只主 張和平解式,並不主張特定模式,或在過程中扮演角色而言,他不提 「一個中國」政策應是比較一致的立場。

相反的,在中共對台灣的恫嚇與壓力不斷的情況下,凱利重申了一些 台灣所樂見的立場:包括他一再提及兩岸分歧應和平解決,美國信守 台灣關係法,美國堅持公海及公空航行、飛行自由的原則,他甚至強 有力的要求中共履行其「雙邊及國際承諾」,如果中共無視其國際承 諾,如「安全問題、人權、武器擴散或貿易」,美國將「使用一切它 所具有的手段以促其走向更建設性的方向」。他提的這些項目是「國 際承諾」,他沒有具體指出雙邊承諾,但台灣的和平解決應是其中之 一項。

當然,凱利也說了一點可以算是台灣比較失望的話:他在重申信守台 灣關係法,並指出依此法出售台灣防衛武器不但不會使和平解決兩岸 分歧更難,反而會使和平解決更可能。因此,他認定「台灣關係法實 行得很好」。這話等於表示「台灣安全加強法案」並沒有必要,也不 是布希政府所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