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 - 資深新聞工作者

特稿:布希從戰略模糊轉到戰略明確

Posted at — Apr 26, 2001

華盛頓特派員王景弘/特稿

美國總統布希在執政百日前夕接受的一連串訪問,公開說明美國有「 義務防衛台灣」,他在中共攻擊台灣時,他會採取一切措施,協助台 灣自衛,「使用美國兵力是選項之一」。

布希說這些話,正好在他批准包括艇在內之軍備售予台灣之後,兩天 之內,他以言詞及行動強調美國堅持台海爭執只能和平解決,不容中 共以武力併吞台灣的立場。

布希的說詞可謂把美國對防衛台灣的承諾,從所謂「戰略模糊」轉變 為「戰略明確」。以往美國為防被台灣所擺佈,或防礙到它與北京的 關係,刻意不對防衛台灣作明確的承諾,而以含糊說法,一則避免台 灣採取過激行動,二則嚇阻中共對台灣使用武力。

布希的「戰略明確」態度,因為他接受一連串訪問,在措詞上略有出 入,致被一些舊政府的中國事務官員及立場上傾向以北京為重的國會 議員指責為「改變政策」,「政策混淆」。他們希望布希承認自己說 錯話。

從布希對防衛台灣的立場來看,他雖然沒有把他的構想完整表達,但 他要走向戰略明確,有明顯的軌跡。在去年競選時,他便採取此項立 場。替他助選的主要外交政策幕僚多主張戰略模糊徒增台海不穩定, 美國應改採戰略明確,使中共對美國的決心沒有任何存疑,才能免於 北京不斷試探、妄動帶來的不安。

這些主要幕僚現在都進入新政府擔任重要職務,其中包括副國防部長 伍佛維茨,副國務卿阿米塔奇,國務次卿波頓和杜布林斯基 (國會可 望在近期內同意任命 ),及副總統錢尼的幕僚長兼國家安全顧問李比 。布希一再提及「中國必需明白」,「中國必需知道」,美國防衛台 灣的義務和政策,正說明他在訪問中的回應,並不是說溜嘴。

包括前國安會中國事務助理李侃如在內的一些人認為布希明白承諾防 衛台灣是改變美國的政策,但布希政府強調政策並無改變。李侃如這 一派人的說法,從一九七九年以來,美國所依據的台灣關係法,及歷 任總統的政策說明,都避免明確聲明防衛台灣,現在布希所作的聲明 超過台灣關係法承擔的義務,自然是政策的改變。

但布希政府談的所謂政策,重在所謂「一個中國」,強調台海爭執應 和平解決,希望台灣不要宣佈獨立。這些立場得到布希的重申,可謂 政策並無改變。至於防衛台灣的承諾,過去的「模糊」只是不說明白 ,並不是美國不協助台灣防衛。柯林頓在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時,派 出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到台灣外海地區維持和平與穩定,便顯示美國 堅決反對以武力解決爭執的立場。

實際上,柯林頓政府的第二任國家安全顧問柏格在接受媒體訪問時便 稱,美國的戰略模糊,主要目的是「防範台灣過度大膽」,引發海峽 衝突。換句話說,美國過去耽心明白承諾防衛台灣,有被台灣利用, 逕自宣佈獨立,把美國捲入與中共之衝突的危險,因而採取讓台灣猜 疑的模糊立場。如此態度與雙方斷交以前的共同防衛條約精神一貫, 當年美國承諾防衛台灣,但不准台灣主動對中共採取攻擊,現在則美 國承諾防衛台灣,在一個中國的大帽子下,默認事實的個中國或一中 一台,但不准台灣去宣佈獨立。

布希政府轉向戰略明確,主要考慮到情勢的轉變,和戰略模糊並不能 維持長期的穩定。第一,美國政策定位在「一個中國」,但同樣重要 的是台海分歧和平解決。要和平解決問題,必需雙方和平對話,但一 九九三年以來,中共拒絕對話,並不斷加強以武力威脅台灣。北京的 策略即使不是企圖以武力併吞台灣,至少是企圖以武力威脅迫台灣接 受它的併吞,這便違背了台灣關係法有關台灣前途不容以武力或武力 威脅來解決的規定。

第二,台灣已經民主化,雖然美國不願引起不必要的動盪,不能讓台 灣人民主動的對自己前途作成決定,在民主的原則上仍有殘缺,但美 國至少要堅持兩岸關係必需和平解決,而且解決結果必需得到台灣人 民同意,這是民主原則的被動性意義。美國不能容許一個民主社會, 被一個強權以武力或武力威脅強行併吞。

第三,布希政府意識到台灣民主化後,宣佈獨立的可能性近乎消失, 至少是美國所可能勸阻。台灣願去異存同,與中共交往對話,以期中 共政權改變,與美國促中共民主化、接受國際行為規則的政策及利益 相符,美國的和平解決問題政策受到的威脅來自中共而非台灣。

第四,戰略模糊的作法,使中共自恃塊頭大,地位重要,老不死心, 不斷要試探美國防衛台灣的決心,甚至用「教訓」台灣作為對美國討 價還價的手段,經常發生危機。布希政府寧願把話說清楚,要北京「 知道」,「瞭解」美國立場堅定,不要在武力解決或試探美國態度上 費功夫。

當然,中共以其僵化、非民主、不顧事實及人民意願的思考,對布希 政府的態度可能又感到沒面子,「主權」被侵犯,「內政」被干預, 但美國並未承認它對台灣的主權,北京拒不對話,積極佈署武力,特 別是以飛彈這種恐怖武器作威脅,要達成其併吞台灣的目的,實與現 代民主潮流相衝突,不是美國所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