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特派員王景弘/特稿
與柯林頓政府對付中共之舉棋不定,軟弱無能相較,布希政府第一次 出招表現的直截了當,堅定與明確,可謂不同凡嚮。
布希政府對中共態度之明確、堅定和坦率,不但見諸形式,也見諸實 質。如果北京認為布希政府也可以像柯林頓政府那樣玩於股掌之上, 那將是一大錯誤。
在與中共副總理錢其琛會談之前,布希用三個字形容他與中共交往、 對話的的態度:堅定、坦率和尊重。他不諱言雙方對問題看法有同有 異,彼此在討論分歧時,也能彼此尊重。
布希的坦率與堅定,表現在他能採取主動,把他與錢其琛的會談,當 作他向對方堅定說明美國依台灣關係法「有義務」,而且美國決心履 行此義務的立場。如此主動自然比在中共方面抨擊下陷於辯解,顯得 更有力。
布希明確把台灣關係法的規定強調為「義務」,而國務卿鮑爾對錢其 琛強調美國對台灣軍售均合乎「八一七公報」規定,與錢其琛所指控 美國軍售違反「八一七公報」針鋒相對。
不但布希言詞、態度明確和堅定,國務院高級官員在簡報鮑爾與錢其 琛會談時,也不拖泥帶水,交代清楚。例如,在被問及錢其琛是否要 求鮑爾重申「三不」保証時,他並不逃避,而是坦白指出錢其琛未作 此要求,鮑爾也沒有重申「三不」。在有關鮑爾主張台海兩岸應和平 解決時,有無指出解決結果必需為台灣人民所能接受,他也坦白說鮑 爾提了如此要求,錢其琛對此沒有回應。
國務院高級官員表示,錢其琛是在與鮑爾會談開始不久,便提出「台 灣問題」,也即在這個題目下,雙方討論到軍售及兩岸對話的立場。 鮑爾告訴錢其琛,美國對台灣的軍售將基於台灣關係法、台灣的安全 需要及地區的穩定。
布希政府令人刮目相看的是不再用「三不」描述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 ,這明顯把柯林頓受制於中共的用詞予以埋葬。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 在十九日被詢及「三不」是否棄置時,並沒重述柯林頓政府國務院發 言人魯賓的用語,而只稱美國政策是「一個中國,台海以台灣人民能 接受的模式和平解決」。依國務院的發言規矩,如果舊的說法仍有效 ,發言人不會不加重申。
國務院高級官員在二十二日的背景簡報,對美國的中國政策也提及「 一個中國,只能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問題,美國遵守三項公報及台灣 關係法」。如此措詞,也避過「三不」之說法。
不但如此,他還坦誠回答,錢其琛並未要求美國重申「三不」,而鮑 爾也沒有重申柯林頓政府片面的保証。這對「一個中國」政策算是鬆 綁,使柯林頓政府向北京傾斜的政策略修正回到較公允的地步。
也許有人認為布希政府保証遵守雙方發表的三項聯合公報,實際上與 重申「三不」沒有差別,其實差別極大。第一,美國雖然在「八一七 公報」中表明「不尋求」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政策,但是「不尋求」 指的是美國不主動去進行這種政策,那和「不支持」意義大不相同, 因為「不支持」某些情形,便使美國對未來或現實有特立場。
第二,美國對台海爭執的政策在於和平解決,美國對結果不抱特定立 場,只要台灣人民能接受的和平解決,美國都能接受。在如此立場下 ,兩岸還沒有開始談判解決問題,美國便先宣佈它不能支持兩個中國 或台灣獨立,實際上便與中共站同一邊,先關掉台灣可能的要求。
在目前或可預見的將來,也許中共仍不會接受兩個中國或台灣獨立的 模式,但誰也不能保証有一天事情會發生變化。而且,有些美國學者 所構想的所謂「邦聯制」解決兩岸主權問題之模式,便帶有兩個中國 或一中一台的意涵,如果兩岸能協議成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或邦 聯制、國協制,美國為什麼「不支持」? 美國只能說雙方能和平協議 的,它都能支持,否則它便在替北京關閉台灣的可能出路。
第三,台灣參加國際組織是它回饋國際社會的權利和義務,美國因為 中共的反對便表示「不支持」,那是缺乏正義。參加國際組織,並不 是美國片面決定的問題,但美國身為自由國家領袖,其態度對其他國 家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它自己不支持同為自由民主之台灣已經不義, 再影響到其他國家「不支持」台灣,更將成歷史笑柄。
在台灣準備與北京進行對話之際,柯林頓超越三項公報的承諾,公開 提出「三不」,關閉台灣的可能選擇,對台灣造成損害,致有李登輝 總統意在校正不利情勢的「特殊國與國關係」之陳述。布希政府選擇 在「三不」的錯誤承諾上先行鬆綁,使它在兩岸政策上顯得公允,也 更符合雷根總統在一九八二年向台灣提出的六大保証,這是一件很有 意義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