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特派員王景弘/特稿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對北京的政策,可謂前倨後恭,開始有人權貿易掛 鉤,碰到釘子,又自己解套,接著有同意李登輝總統訪問康奈爾大學 ,結果又以軟腳蝦收場,公開屈從中共之要求,公開表明所謂「三不 」政策,對台灣造成傷害。
雖然所謂「三不」在共和黨的嚴厲批評下,一九九八年之後即未再出 現,在柯林頓話已出口,並無法再收回去,現在美國政權更迭,布希 政府決定埋葬「三不」–至少目前的立場是如此。
在布希政府國務卿鮑爾公開重申美國對台灣的「六項保証」之後,布 希政府揚棄「三不」,可謂校正柯林頓政府對北京的偏頗,使美國對 台海兩岸的政策,回到較簡單和平衡的基礎:一個中國政策,兩岸和 平解決,其解決應為台灣人民所能接受。
布希政府回到基本用語,而不再替「一個中國」政策作更多約束性的 定義,出現在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十九日的例行簡報。他在被要求証 實布希政府是否已如所報導「放棄」柯林頓的「三不」時,只重申「 我們信守一個中國政策。那是我們直接告訴中國政府的政策。我們公 開表明,我相信北京瞭解我們的觀點,即我們堅持一項可為台灣人民 接受的和平解決。這仍然是我們的政策,我們仍將維持此項政策。」
包潤石並沒有排除未來改變說法的可能性,只是說過去所謂「三不」 政策說法並未完全一致,他「當前不願用三不的說法」,他也「不知 道」將來是否不再使用「三不」來描述美國政策,「我們信守一個中 國政策,我們將繼續此項政策,如果我們決定要再多說,我會告訴你 們。」
包潤石的回答是有備而來,並不是即席應答。他強調美國「直接告訴 中國政府」的是「一個中國政策」,意即對中共並未提約束一個中國 政策的細節。他作為國務院發言人,拒絕以柯林頓政府的「三不」說 法來描述一個中國政策,便帶有新政府不再用同一模式說明一個中國 政策的意義,因為柯林頓政府在北京所謂「第四公報」的要脅下,第 一次公開使用「不支持兩個中國,不支持台灣獨立,及不支持台灣參 加以國家為會員之國際組織」的「三不」政策,便是他的國務院發言 人魯賓。
在歷任國務院發言人中,包潤石是一位熟悉中國政朿的官員,他有自 己的中文名字,擔任過駐香港總領事,他知道柯林頓的「三不」說法 ,偏離美國政策的基本條件,也偏離美國對中共的秘密保証。柯林頓 在「三不」引起爭議後,回答國會議員的詰問,曾引述遠自尼克森開 始,便有「三不」,這是錯誤和曲解。尼克森對周恩來的五項保証, 有一項是「不支持任何台灣獨立運動」,另一項是「中國只有一個, 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如果我能控制得了官僚體系的話,將來不會再 有台灣地位未定的聲明出現。」
尼克森並沒有說美國不支持台灣參加國際組織,也沒有說美國不支持 「兩個中國」,他也只說美國不支持任何台灣獨立「運動」,因為那 時美國承認的是在台灣的中華民國。美國公開聲明「不尋求兩個中國 ,或一中一台」,已經是一九八二年「八一七公報」的事,但「不尋 求」與「不支持」有一大段差別,而「八一七公報」也沒有限制美國 去支持台灣參加國際組織,實際上,柯林頓限制台灣參加國際組織的 承諾,違反了台灣關係法的定。
尼克森有五點對台灣不利的秘密保証,但他仍油滑的說服急於拉攏美 國的周恩來:美國內部各黨各派想阻撓美國與中共關係的人很多,如 果公報把這些保証公開,雙方關係休想進展。尼克森設計了含糊其詞 的上海公報,而未提及五項保証。在雙方關係上,尼克森的保証只是 單方面的行為,並非協議,單方面的保証,如果在政府更迭,新政府 不再重申,實際上等於放棄。
柯林頓公開提「三不」也不是「直接告訴對中國政府」,而是在上海 一個「學術性討論」的場合,輕描淡寫的說出口,如此「政策」布希 政府並沒有承受的義務。
雷根政府在「八一七公報」之後,對台灣提出「六項保証」,其中包 括美國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鮑爾在國會聽 証時,已公開重申布希政府仍信守「六項保証」,台北應在正式途徑 及重要美方人士訪問時,要求列入紀錄的重申。
布希政府不再提「三不」,但重申對台灣的六項保証,並不表示美國 對兩岸關係的架構有大改變,但用不同措詞說明,布希的政策便可以 有較多的彈性,而非在「一個中國政策」上受更多約束。不說「三不 」,至少在台灣參加國際組織問題上使美國有更多運作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