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特派員王景弘/特稿
在美國因應台海爭執的諸多原則,北京偏好柯林頓的所謂「三不」, 而台北偏好雷根時代的「六項保証」。「三不」偏重於台灣的國家地 位與主權問題,「六項保証」則包括了軍售、主權及美國在兩岸關係 演變中的角色。「三不」與「六項」都是美國的片面承諾,也是特定 政府的政策,過時不再重申便不一定有效。
在這層意義上,國會參院外交委員會主席霍姆斯八日在外交預算聽証 會提出的一個簡單問題,替台灣取得新政府公開重申承諾「六項保証 」。雖然台北仍應透過正常管道,要求美國新政府表述六項保証仍為 新政府之政策,但霍姆斯讓國務卿鮑爾在國會宣示六項保証的效力, 不論是實質或時機,都有重要意義。
第一,台北透過正常管道,無法直接獲得國務卿階層的重申保証。
第二,這不但是國務卿親自重申保証,而且是公開的保証。
第三,鮑爾國務卿的保証是在中共副總理錢其琛訪美之前提出,而其 重點在強調美國對台灣軍售項目,事前不與北京磋商。
關於六項保証,到底以何者為重,過去台北的訊息也並不明確。美方 人士稱台北很重視其中有關美國對台灣主權問題「不變」的立場。台 北駐美代表程建人二月二十三日在威廉與瑪麗學院演講,提到六項保 証時稱「其中包括向台灣承諾美國不作兩岸的調人」。如此敘述似乎 以反對美國作調人當重點。
但霍姆斯參議員講明了他特別感興趣的是第三項保証,即美國對台灣 之軍售,事先不與中共磋商。鮑爾在聲明六項保証仍為美國政策之後 ,向霍姆斯保証,「我沒有計畫就美國與台灣的關係,或台灣的需要 或不需要,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任何人磋商。」他並稱他不認為新政 府有任何人會與北京磋商。
這些話說得相當明確,但在錢其琛訪問題,便面臨考驗。美國政府過 去的做法,事先可能不與中共磋商,但在宣佈前還是先告知北京。美 國可能無意與北京事先磋商,但是美國並不能阻止中共提出美國對台 灣軍售問題。在如此情況下,錢其琛人未起身已經大肆攻擊美國對台 軍售,特別是反美國以神盾系統出售給台灣。
錢其琛訪問華府時,布希政府可能還沒有決定是否出售神盾系統,但 他一提出反對,美國如何對答? 除非美國拒絕討論,或稱美國一切決 定均依台灣關係法及聯合公報,否則美國的討論便可以解釋為與中共 的磋商。
錢其琛可能也拿定美國對是否出售神盾系統仍在兩可之間,甚至不出 售的可能性較高,而以反對出售神盾系統來逼布希政府,如果布希政 府決定不出售,則在心理及聲勢上不但對台灣造成打擊,而且也使布 希政府的威風受挫。霍姆斯要鮑爾及時重申保証,在新政府應付錢其 琛時,多一分節制。
錢其琛擺出對抗性的高姿態,在華府有碰大釘子的風險。以布希政府 最近外交動向,北京想以對付柯林頓政府那種手法擺佈新政府,可能 自討沒趣。布希政府在東亞的優先已非北京。第一位過訪華府的東亞 國家領袖是韓國的金大中,而金大中興沖沖的希望布希政府加緊與北 韓恢復談判,完成柯林頓政府未完成的新協議。但鷹派當道的布希政 府以政策尚待檢討為由,表明不急於和北韓打交道。布希政府對北韓 較不信任,較強硬,並不像柯林頓政府那樣有求必應。
布希政府對外關係的輕重層次分明,最早受邀或會晤的是盟國、傳統 友邦、近鄰的首長或外交部長。中共被布希政府定位為「非敵人」, 也「非戰略伙伴」,是貿易上的伙伴,有時是地區的「戰略競爭者」 。如此關係,即使不是等而下之,但絕非等而上之。北京眼看氣氛不 好,自己安排副總理錢其琛訪美,而且不顧禮儀,自己就先宣佈其行 程。
北京的霸王硬上弓,可能使美國新總統與日本首相的會晤落到韓國與 中共之後。日本首相森喜郎因為政局不穩,又有日本實習漁船被美軍 潛艇撞沈的意外,致遲遲未安排與布希會晤。但美日顯然不願他們之 間的會商,落在錢其琛訪問之後,白宮九日宣佈森喜郎十九日訪問華 府,與布希總統會談,便確定美日關係優先的原則。
錢其琛定十八日訪問華府,但他是副總理,其對手並非布希總統,即 使布希接見那是禮貌性。白宮尚未公佈布希是否見或何時見錢其琛, 但布希與森喜郎十九日是工作性會談,十八日到的錢其琛,如果能排 上同一天禮貌拜會布希,那已經算是「禮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