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 - 資深新聞工作者

特稿:美國對台灣的新氣氛

Posted at — Feb 16, 2001

華盛頓特派員王景弘/特稿

柯林頓時代的兩位外交事務官員陸士達與雷克,在台北與陳水扁總統 的兩段對話反映了美國對台海爭紛看法的轉變。即使布希政府的外交 政策官員仍未完全安排就緒,台北有理由審慎樂觀,而北京也有理由 感到不安。

陳總統回顧過去美國有人指責台灣是包袱,是麻煩製造者,當然他不 同意這種看法。美國曾有人作如此情緒性的指責,而北京不斷刻意宣 傳,企圖對台灣造成負面形象。但在台北政局改變後,新政府的有條 件讓步及北京態度的僵化,使美國輿論界及政界對台海僵局的責任有 新的評估:兩岸對話不能恢復,問題在北京,而非在台北。

曾經對台北施加壓力,促兩岸恢復對話的前助理國務卿陸士達見解如 此,前白宮國安會副幕僚長雷克看法也如此。美國媒體不再受中共宣 傳之惑,已經少用北京認為台灣是它「叛離之一省」的廢話,而一般 對陳水扁當政後宣佈有條件不宣佈台灣法律性獨立,也認為是相當的 讓步,台灣委屈之態,與北京的得寸進選作風相較,麻煩製造者的標 籤貼不到台灣頭上。

過去美國朝野對台灣最關切的是所謂「台灣獨立」問題,但被宣染為 「台獨黨」的民進黨當政後,「台獨」不再是個問題。雷克與陸士達 在台北最突出台灣政情改變的對話是陳水扁抱怨中共不尊重人民依民 主程序所做的選擇,避免與新政府對話,而只知拉攏在野黨及商人。 陸士達則對已經在野的國民黨主席抱怨中共只知搞統戰技倆,而國民 黨卻跟著北京唱和。陸士達從催促國民黨政府與中共對話,到責怪國 民黨配合中共統戰以謀求在台灣的政治利益。他把這種話說給國民黨 主席聽,也反映出美國人士關心的已非「台獨」問題,而是中共對台 灣的「統戰」問題。

從柯林頓政府時代官員對台海局面之新評估,再看布希新政府的政策 動向,北京有理由感到關切。第一,布希政府的外交優先順序與柯林 頓政府大不相同。柯林頓政府把中共視為所謂「戰略伙伴」,並把盟 國日本置於次要地位,至少是未給予應有重視。布希政府重新把日本 列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最重要盟國,視東京為因應中共崛起的伙伴, 並寄望日本也參予促使中共遵重台海地區的穩定。

第二,柯林頓政府對建立國家反飛彈方案,立場帶保留,但布希政府 卻顯得勢在必行。在過去幾週,新任國防部長倫斯菲幾乎把注意力放 在推銷國家反飛彈系統上。在華府與北京間,這又多出一個容易造成 緊張的問題。

第三,柯林頓政府以貿易掛帥,國家安全置諸一旁,布希政府的國家 安全班子則大部份是鷹派,保守派,國務卿鮑爾不再使用簡化的「一 個中國」措詞,他要把中共看作一般的「國家」,非美國之敵,也非 美國之戰略伙伴。他的副手阿米塔奇主張把台灣視為積極性的因素, 而不是一個「問題」。國防部長倫斯菲與副部長伍佛維茨都是主張強 大國防及力主建立反飛彈系統的人物。伍佛維茨與副總統錢尼是老布 希政府時代決定以F-16戰鬥機售予台灣的主要決策者。

第四,中共在經濟改革過程中所遭遇的社會及政治問題,在未來幾年 將會惡化,法輪功的有組織挑戰和其棊性,使中共防不勝防。在參加 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共國營企業受到的衝擊,可能危及其政權的穩定 。如果中共仍以鎮壓方式來保政權,其國際形象只有再惡化。

第五,對美國的安全利益而言,它最大的惡夢是台灣在威權時代的「 反攻大陸」,和民進黨執政可能的「宣佈台灣獨立」,因為兩者都可 能使美國捲入台海衝突。現在台灣政權在民主體制下和平轉移,陳水 扁並有條件的放棄宣佈法律性獨立之前景,使台灣主動引爆衝突,造 成美國介入的因素去除。一九九二年,台灣舉行立委選舉前,老布希 曾被問及民進黨可能在立法院取得多數,他將採取何種態度的問題, 如此假設性問題老布希原可避過不答,但他卻強調自己的原則是「不 挑戰民主的程序,也不挑戰人民的選擇」。台灣民主體制的健全和理 性化,將使美國政府與人民更尊重台灣人民應有的權益。

在這種大環境下,北京雖說要改善與美國關係,但它的作為及言詞卻 顯出處處與華府對立。有些美國學者把中共對美國帶高度敵對的說詞 ,解釋為江澤民應付內部強硬排外派所必需,但這種說詞給人的印象 是北京把美國視為頭號敵人,其結果可能使中共在美國輿論間取代舊 蘇聯的的地位。這種走向在布希新政府鷹派當家的局面下,對北京並 不是喜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