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特派員王景弘/特稿
美國國務院主管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陸士達,臨下台前替自己任內的 成就作了一番鋪陳,並對兩岸未在他的「鼓勵」下恢復對話,不客氣 的加以批判。
陸士達對兩岸的回馬槍,用的還是留情面的外交詞令,也不願過份開 罪兩岸任何一方的各打五十板。但是他的訊息很明顯,從他的角度看 ,兩岸對話未能恢復的更大責任在北京,而不是在台北。
陸士達曾經是支持台灣民主化最力的前國會眾議員索拉茲的助理,對 台灣有相當程度的瞭解與同情。但他進入行政部門後,為執行柯林頓 政府的中國政策,避免與中共關係出軌,曾表現對台灣顯出不公平, 受到偏重對台灣施加壓力的批評。
這次陸士達把批評重點轉向北京,總算是他下台前的真心話。他的想 法透露的訊息是柯林頓政府內部官員,有許多對台灣的處境及為減低 兩岸緊張關係所作的努力很同情。現在陸士達即將離開政府工作,有 較多「言論自由」,便自然的把真實想法說出來。
陸士達指責北京與台北均未能在基本上「瞭解」對方。其實,兩岸鬥 爭幾十年,問題不在「瞭解」,而在是否能「接受」彼此分歧,或接 受現實。他認為北京坐失台灣新政府上台,能夠重開與台灣對話的機 會,逆向行駛,堅持新政府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及續「笨拙」的 統戰策略,拉攏在野黨及商人,而不顧當權的政府。
北京不是「不瞭解」,而是共黨政權不能接受民主的原則,也不能接 受與它不同的立場。北京的策略還是得寸進尺,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 要敵人的鬥爭手段。陸士達可以說北京要與台灣有所協議,「別無選 擇」應與民進黨政府對話。在民主國家,這是基本的道理,不管陳水 扁是大贏或小贏,他是在既定遊戲規則下,由人民選出,代表台灣的 合法政府,涉及台灣的交涉當然要與政府打交道。
但北京的意識型態並非以民為重,它並不能尊重人民的選擇。陳水扁 並不是北京所矚意之人選,他當選使北京感到意外和丟臉,北京希望 的是台灣能和香港一樣,行政首長由它操控指定,不能由人民選出。 如此天朝心態和列寧政黨習慣的鬥爭手法便搬出來對付台灣新政府。
北京不顧陳水扁在就職演說上對民進黨立場的重大修改,宣佈有條件 不會在任內宣佈獨立,反而是在陳水扁作片面讓步之後,進一步要陳 水扁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使兩岸爭紛再回到台灣無法競存的零和 遊戲。李登輝執政時無法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現在要主張台灣獨立的 政黨接受一個中國原則,那是中共得寸進尺的手法。
使許多美國人士感到耽憂和無法理解的是台灣有些政客與商人,自願 落入中共的「統戰技倆」。這些人有的是尋求政治舞台,商業利益, 而未必是對中共表達台灣人民的意向。在本質上,他們在民主體制下 ,仍在使用「國共鬥爭」的遊戲規則,他們的敵人變成民進黨,他們 不但沒有「反攻大陸」的意願,也沒有促使中共改變政治體質的理想 ,只是希望藉北京之力,看能否在台灣重奪政權。
陸士達指責台灣新政府不瞭解兩岸問題在中國內部的敏感性,而誤認 為經濟問題可以壓過政治問題,他認為除非北京相信台灣願遵行「一 個中國原則」,否則北京不會同意「大三通」。其實,兩岸爭執幾十 年的問題,當然是政治上的紛歧,台灣不可能不瞭解。從北京的觀點 看,那是「統、獨」問題,但台灣在民主化之後,新政府及民意主流 的看法是主權地位的維持問題。
北京如果不接納民主思想,不接受民主體制,它對台灣存在於北京政 權之外,永遠會敏感。台灣願意從經濟領域上做起,建立信心,等待 中共觀念上的改變,或制度上的調整,或許雙方可能處理最棘手的政 治問題,這是務實的做法,而不是不瞭解政治問題的份量。中共利用 它目前在市場潛力上的優勢,希望台灣立即接受它的政治主張,那是 台灣幾十年來不能接受的問題,而不是不瞭解的問題。陸士達用「不 瞭解」,只是留給雙方一點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