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特派員王景弘/特稿
事隔四十五年之後,監察院替孫立人「兵變」案翻案,否定孫立人受 「匪諜」利用,圖謀造反之說。
如果孫立人不是因為「匪諜」利用,他為什麼被設計拉下台? 一種常 被引用的揣測是他與美國的關係太接近,引起蔣介石的猜忌,因此, 非要把他鏟除不可。
這種說法的理由是孫立人看不慣蔣介石手下軍隊的腐化、無效率,不 懂現代管理,不能有效使用美援,而美方有意讓孫立人主管美援的使 用,使蔣介石懷恨在心。
在已解密的美國國務院檔案中,孫立人案的電報、備忘錄屈指可數, 美方極度慎重指示駐台北官員不能隨便評論孫案,但一位國務院中國 事務官員的備忘錄卻引述一位在華府接觸對象的話說,孫立人會被逮 捕,反映的是「蔣經國勢力的增長」。
這幾件電報及備忘錄,只限於國務院系統,並沒有軍方的報告,但國 務院系統的文件,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對孫立人案的小心謹慎。
一九五五年八月一日,國務院中國事務處官員霍吉,綜合美國駐台北 大使館的電報,寫一份備忘錄給主管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勞柏遜,主 旨是「孫立人的困難處境」。霍吉指出,駐台北大使館的第六十九及 七十號電報報告孫立人被迫辭職及自己預期被捕。「雖然他沒有作具 體建議,但據推想他至少支持美國給他一定程度的支持,因為他說如 果他被捕,他希望美國盡力幫他,否則他必死無疑。」
霍吉報告說,駐台北的陸軍武官評論孫立人辭職時,顯然不認為孫立 人會受到比解除公職更嚴重的處罰,他不論為此事有何重大意義。
備忘錄稱,中國事務處認為目前國務院不必採取任何行動。應查詢藍 欽大使的看法,並只應在孫立人受到處死 (不太可能 )、無限期拘禁 ,或流亡的威脅時,才採取行動。「孫將軍顯然已經達到在中華民國 政府軍中高級軍事職位沒有什麼用處的地步,中國事務處反對美國要 促使他復職的努力。」
但中國事務處建議國務院考慮在必要時以任何方式以防孫立人被殺害 。隨時間的消逝,中國政府對孤立之未來作必要之調適的能力,將日 益重要。「台灣人在軍中佔更大比例,及他們在政府有日增的重要發 言權之後,政治領袖日益需要能致力於尋求更能回應台灣島民之需要 的目標。即使只因為據報導孫立人在台灣民意中得眾望,孫將軍便應 獲保障。」
霍吉抱怨大使館有關孫立人案的零星不全,他指出,中國事務處有關 孫案的訊息很片段,台北發來的第二十八號電報稱「盛傳」孫立人有 麻煩; 第二十九號電報則又否定這些謠傳。「我不知道還有其他來自 當地的電報資料。」
八月二十日,駐台北大使館向國務卿報告,台北發佈「總統八月二十 日令」,宣佈孫立人將軍在八月三日「承認在匪諜郭廷亮案中疏忽請 辭獲准」。大使館的電報報告官方宣佈的案情及蔣介石下令成立的調 查委員會成員,及郭廷亮承認匪諜及成立以孫立人手下為主的地下活 動,而孫立人是因為郭廷亮是他的親信,及他被利用事非法活動而受 牽連。
八月二十三日,駐台北大使館發給國務院的第一五八號電報稱:已閱 及有關孫立人案的新聞稿,下令大使館各組,包括武官處,在評論時 應慬慎。因為孫將軍在軍事問題上持與美國相同觀點,如果美國此刻 粗魯和不光彩的置他於不顧,那會被許多人忍為我們對朋友不忠。在 中國友人問及時,我們的反應應稱在過去孫將軍對美國軍援項目有很 大貢獻,並與美國在各方面全心全力合作,因此,我們對他所受到的 指控感到意外,這些指控幾乎是無法置信的,但我們保留判斷,以待 調查委員會之調查。」
針對這份電報,代理國務卿韓德森在八月二十七日給大使館發了一份 指示,這是編選在已出版之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七年美國外交關係文 件中唯一有關孫案的電報。韓德森對大使館的報告表示嘉許,並要求 繼續密切注意回報。
韓德森表示注意到大使館對所的指示,但他說,由於台北公開發表的 指控內容與語氣均算緩和,美國人員與孫立人友好者,對此事的個人 反應可以表明深信孫不會作出對自由中國不忠之事,而不必說指控難 以置信。
電報還附「供參考」的一段稱:美國政府對如此美國管不著之事,並 無官方立場,因此,並沒有美國是否置孫於不顧的問題。
「顧維鈞大使八月二十日與雷德福上將討論此案。雷德福告訴顧維鈞 ,他對孫將軍極敬重,對孫將軍的忠誠毫無存疑。雷德福建議調查委 員會不要只限於調查孫在屏東事件的可能牽連,而也應調查事件的真 正原因,和政治影響中國軍隊的更大問題。」
這份電報顯示的孫案內情,所謂屏東事件的根本原因及政治影響軍隊 的問題,實際上便是暗指軍中的腐化,升遷不公,政戰系統,也即蔣 經國系統掌控軍中思想及以政治忠誠作為升遷標準的問題。孫立人對 政工系統深入軍中及軍隊沒有效率,經常表現不滿,而雷德福也對政 治干涉軍隊常有批評。
八月三十日,國務院中國事務處官員奧斯邦在一件寫給中國事務處長 馬康衛的備忘錄,便引述一個「中方接觸對象」的話,直指孫案反映 的是蔣經國勢力的增強。
這份備忘錄主旨為「中國政府威權的傾向」,奧斯邦說當事人要求不 不提其姓名,他們主要是討論「中國政府」領導層的目前走向,奧斯 邦稱他自己並沒有主動提出孫案,也沒有試圖引導討論的方向。他向 馬康衛報告:這之接觸對象習慣於中國人以人來看政治問題的方式, 認為「孫案反映蔣經國在中國政府內部地位的進一步增強。」
奧斯邦說,他的接觸者不信孫立人涉及共黨陰謀的說法,並稱胡適及 其他中國名流也持此項看法。「沈昌煥訪美的主要目的,是在說服這 些中國人名流,以及魯斯和霍華德等,中國政府對孫立人採取行動是 合理的。」他報告說,這位接觸對象指斥沈昌煥是「人盡皆知的蔣經 國人馬」。
「據我的接觸對象說,附了整肅 k y 殷及其他少為人知的小官外, 成功的去除孫立人是對在國民黨中國內部有政治野心者送出一個訊息 ,要他們開始向蔣經國靠攏。就此而言,蔣經國感到他有足夠勢力, 可以指定像陳誠、俞大維和葉公超等這些正直的人成立委員會調查孫 案,那就有重要意義。我的接觸對象認為除非調查報告的結論事先已 同意,否則不會成立調查委員會。
「蔣經國權力日增的含意,對中國政府的未來不利。我的接觸對象覺 得中國政府當前情勢,需要發展一種國家生存的策略,使中國政府在 台灣可以無限期的維持下去。中國政府應拋棄其專注於反攻大陸的工 作,而應實行政治及經濟改革,使政府更受支持,及在經濟生存上有 更好的機會。中國政府的領導人應接受現實,即一時毫無重新取得大 陸的機會,而應專心維持在台灣生存,希望自由中國困難在未來五年 、十年、或二十年可以解決。」
奧斯邦報告稱,他的接觸對象強烈建議美國不要接取會被認為是支持 孫立人,反對蔣經國的「直接行動」,但他建議「在中國政府要求任 何新的援助時,美國可以表示新的援助要看台灣的政治發展而定。例 如,如果中國政府要求特別預算援助時,美國可以要求先中國政府審 核通常未編入預算的秘密警察活動之經費。美國可以利用機會告訴中 國政府,雖然美國可以體會自由中國需要類似聯邦調查局的機構,但 它不能向國會要求像秘密警察在台灣所從事那種活動的經費。」
他提及該接觸對象建議美國邀請陳誠訪美,如此安排「並非因為要給 蔣經國一巴掌,而是因為那將擴大及增強一個足夠強勢,也正直,可 以作為平衡蔣經國勢力的人物(陳誠)。」
奧斯邦的接觸對象是誰,自是個謎,但看來是大使館的人,或當年流 亡在美國的政客,如李宗仁的人馬,但以他的地位,應該不是駐美大 使顧鈞。他的解釋沿的是台灣繼承鬥爭的方向,及蔣經國政工勢力的 擴大。